苏文茂为什么拜只大七岁的常宝堃为师?致使岁数太大而辈分太低!
更新时间:2024-12-20 09:35 浏览量:5
在相声这个充满江湖气的艺术世界里,苏文茂先生无疑是其中的一位不折不扣的“文人领袖”。他不靠低级笑话博取眼球,而是通过“文字辈”的相声风格,凭借高雅的艺术修养和语言技巧,让观众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能从中感受到文化的深厚积淀。然而,苏文茂先生的相声道路,却也颇为曲折,充满了对辈分的思考和对艺术的独特理解。
文人相声的代表人物:苏文茂与他的时代
在相声的历史长河中,苏文茂的名字注定与“文字辈”这一称号紧密相连。有人开玩笑说,苏文茂之所以成为“文字辈”的代表人物,是因为他名字中的“文”字,但这显然并非只是巧合。作为第七代相声传人中的一员,苏文茂先生比同辈的许多相声名家都要年长,甚至比当时的相声大咖如马季、刘文亨、赵振铎等人都要大。然而,这位与年纪相仿的高英培同为“高龄”传人的苏文茂,之所以拜了比自己年轻7岁的常宝堃为师,不免让人觉得颇有些“奇葩”。试想一下,一个年纪大于师父的徒弟,这在其他行业或许会让人觉得“老将新兵”的身份有点尴尬,但在相声界,这似乎反而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趣味。
辈分与年龄:艺术的选择与人生的挑战
说到“辈分”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相声的世代传承中,辈分似乎往往并不以年龄来划分。苏文茂先生的辈分虽不高,但却得到了许多老一辈相声艺术家的尊敬和推崇,这其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为人处世和谦逊低调。或许,正是因为苏文茂早年对相声的真诚热爱和对师父常宝堃的崇敬,才让他能够在这个艺坛中扎根发芽,并最终获得众人的认可。
然而,苏文茂当初为何没有选择拜其他“大师”作为师父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纵使常宝华、常宝丰等相声名家当时已赫赫有名,但苏文茂偏偏选择了年纪比自己小的常宝堃。或许,这一选择透露出他对相声艺术更深的思考和对风格的独特追求。常宝堃与赵佩茹等相声名家无疑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风格,而这种风格正是苏文茂所追求的。毕竟,相声不只是为了取悦观众,更多的是为了通过语言的艺术升华,让人在笑声中得到启迪和享受。
“干净”相声的守护者:苏文茂的艺术风范
相声的魅力,往往不是通过低级笑话来呈现的,而是通过巧妙的语言、精致的段子和深刻的寓意来激发观众的笑点。苏文茂的相声风格,正是这种“高级幽默”的典范。相较于当今一些相声演员依靠低级幽默或荤段子来吸引眼球,苏文茂却始终坚持“三不说”原则——伦理不通的不说、涉及残疾人的不说、庸俗低级的不说。他认为,正是这些“干净”的相声才是最值得传承的艺术形式。
回想当年,苏文茂与马志存等人合作的经典相声《会》《扶瑶琴》以及《批三国》,每一段都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相声艺术结合,让观众在轻松的氛围中品味到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段子看似没有什么“包袱”,却笑点十足,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这不仅仅是一场表演,更是一场精神和思想的洗礼。
低级笑话与艺术的分水岭:苏文茂与当下相声的差距
在今天的相声舞台上,虽然不乏一些相声演员为了取悦观众而将低俗、庸俗的笑料拿出来当作“卖点”,但我们不禁要问:这种让人“笑得流泪”的相声,真的值得我们去追捧吗?与之相对,苏文茂的相声给人的笑声,不是那种低级趣味的哄笑,而是通过智慧与逻辑带来的酣畅淋漓。正如他所提到的,笑点要在知识、智慧和演绎之中,而不是靠“扭曲伦理”或低级的恶搞段子。
那些通过牺牲文化内涵、忽视艺术表达的低俗相声,显然与苏文茂所推崇的“干净、文明、高雅”的相声有着天壤之别。相声艺术的高雅,正是通过对社会和文化的深刻洞察与对语言的巧妙运用来体现的。而这种高雅的相声,正是苏文茂先生一生所追求的目标。正如侯耀华所说:“苏文茂老师一生说的是干净相声、绿化相声”,这一评价,不仅是对苏文茂艺术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他精神气质的高度赞扬。
苏文茂:艺术家与品格的双重魅力
在相声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里,苏文茂的名字无疑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无论是在台上表演的每一个瞬间,还是在台下对后辈的教诲,苏文茂都展现出作为一个艺术家的非凡风采。他不仅仅是一个讲笑话的艺人,更是一个文化的传递者,一个品格的榜样。他的每一段相声,都深刻反映了他对艺术的无比敬重与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对于那些还在迷茫中徘徊的年轻相声演员来说,苏文茂先生的艺术道路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学习范本。他所代表的“文人相声”,不仅仅是艺术的一种风格,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深刻、文明、幽默、智慧。
在如今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苏文茂的相声仍然是一股清流,给人一种脱离喧嚣的精神享受。那么,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是否还能在现代的相声舞台上,找到像苏文茂一样的“文人传人”,去传承那些干净、纯粹、具有智慧的笑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