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桥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二十多年前,下岗女工接手名流茶馆,郭德纲王惠都在这登过台

更新时间:2025-01-14 21:51  浏览量:3

天津名流茶馆老板于承艳,天津人习惯称她“于姐”。她是下乡知青,下岗女工,当年卖了房背水一战买断位于新华路177号和平文化宫“名流茶馆”经营权,那时候郭德刚在北京天桥苦苦支撑,于姐在天津已经把名流茶馆经营得风生水起,成为天津的一张名片。

1991年,天津名流茶馆开业,马三立亲笔题写“名流茶馆”牌匾,老舍夫人胡絜青题写“茶馆”二字条幅。骆玉笙、马三立、尚长荣、苏文茂、王毓宝、关学曾等曲艺界名流曾在此登台献艺。

名流茶馆自打成立,经营一直存在问题,易手转卖过五次,1998年,当时的经营者实在赔不起了,登报拍卖名流茶馆。在茶馆打工的于承艳把家里唯一的独单卖了九万块钱,花五万六买断了名流茶馆的经营权。

于承艳小时候在二十中学上初中,是宣传队骨干,能唱能跳,16岁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十年后返程,顶替母亲进毛纺厂,从挡车工干到工会干部。毛纺厂破产,她45岁下岗,在名流茶馆打工。

接手名流茶馆后,她延续过去的经营方式,主要演戏曲,五块钱一张票,还包括茶水,每场演出四个小时,冷冷清清没有人气,天天赔钱,还要交房租、水费、电费、暖气费、管理费,员工还得发工资,只能苦苦支撑。于承艳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就住在茶馆对面一个仓库里,睡在一张木板床上,在屋里能听见马路上人说话,晚上尽是耗子,神经天天紧绷着。

最早引进相声,于承艳和魏文亮、马志明合作。观众喜欢马志明,都愿意听,效果特别好。她意识到,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听懂相声,比戏曲、鼓曲的受众面更广,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这时,天津陆续成立了众友、哈哈笑等相声团队,加上天津市曲艺团,于承艳把他们请进名流茶馆,观众在茶馆里听相声可以放肆地大笑,叫好起哄接下茬刨活,边和朋友聊天边听也无妨,能乐呵一个晚上,人气渐渐起来了。

有一天下大雨,和平文化宫门前新华路上积水深过膝盖,于承艳揪着心想,这日子还能有人来听相声吗?结果竟来了四十多名观众,感动得于承艳直掉眼泪。因为路不好走,那天的演员只来了几个。于承艳灵机一动,对观众说,今天可以退票,谁想上台练练都可以。在座的多是常年听相声的爱好者,能有机会上台票一回,别提多高兴了。结果那天演出效果特别好。那时候的名流茶馆,观众确实是衣食父母,雨天备雨伞,暑天备扇子,平常送茶水送萝卜送瓜子,过年时还送过糖葫芦。

有一个大爷八十多岁,每天早起吃完早点,就上名流茶馆来等着。来听相声的白领越来越多,塘沽的、汉沽的、大港的、开发区的人都来了。以前年轻人搞对象都是上歌舞厅、迪厅,现在也来听相声。天天都有北京人来听相声。

郭德刚在北京火起来之前,到名流茶馆说过三次相声,因为就是玩一下,一分钱没要,观众反应特别热烈,每次都要返场,可那时他在北京还处在无人喝彩的低谷。郭德纲的夫人王惠也在名流茶馆唱过大鼓。

曲艺名家骆玉笙生前对于承艳说:“你一个外行,竟把名流茶馆做起来了,连我的徒弟都在你这演出,你真是为咱天津曲艺争了光。”马三立去世后,央视要拍一部关于马三立的纪录片,马志明说:“我哪也不去,就到名流茶馆。第一,这个园子的招牌是老爷子写的;第二,在名流茶馆的舞台,我们演员不掉价儿。”

2006年,姜昆到天津考察曲艺市场,站在名流茶馆的台上说:“相声就应该这样低票价、高水准,为全国人民服务。”央视专题片《走遍中国》天津部分第一站就在名流茶馆,开始说只拍一刻钟,走了之后又折回来接着拍,导演说:“这么火爆的同期声太难得了,做都做不出来。”这是名流茶馆最热闹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