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耀华主导的三个拜师仪式,让相声的师承传统成了笑话
更新时间:2025-02-23 19:47 浏览量:2
师胜杰曾多次调侃侯耀华不会说相声,所以很多人也就真的认为侯耀华不会说相声。
侯耀华的相声水平即便不是很高,但相声界不如侯耀华的也的确大有人在。
师胜杰确实具有说相声的得天独厚的好条件,形象端庄、台风稳重、口齿清楚、柳活出色,但能拿得出手的作品却真的不多,一段“采桑叶”唱了多少年。而侯耀华早些年曾经开过相声小品专场演出,一段“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侯耀华,还有侯跃文”曾风靡一时,更何况其在小品、影视等方面都有着不错的表现。
与其说师胜杰是在调侃侯耀华不会说相声,还不如说是在嘲笑侯耀华是个海青,没有师承。
侯耀华要是有了师承,谁还敢嘲笑他呢?因为嘲笑侯耀华,就相当于嘲笑侯耀华的老师。
由此也可以看出师承在相声界是多么的重要。
师承是相声艺术得以代代相传的重要方式。
在相声界,师承不但承担着相声艺术能够不但被继承、发展和创新的重任,也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身份认同和行业准入标准。
有了师承,就相当于获得了行业内的“通行证”,可以获得更多的演出机会和更广的人脉支持。
而没有师承,则被视为海青,在行业内发展就可能面临一定的困难和阻碍。
传统的师徒制,是我国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很多优秀文化、技能、思想正是通过这种形式才得以薪火相传、不断发展,虽然在快速发展和知识大爆炸的现代,传统师徒制对于知识传播已经显得非常不合时宜,但其尊师重道、精益求精、重视德行的优秀内涵还是值得传承和推广的。
传统师徒制虽然在很多行业已经消失,但在戏曲界、曲艺界、武术界、中医界等领域,则被很好的保留下来,虽然具体形式和要求与以往相比已有了很大不同,但传统师徒制仍表现出了其存在的合理和必要。
传统师徒制对于技艺传承、精神延续、规范秩序,有着很积极的意义,但也很容易产生排除异己、固步自封的弊病。
近些年来相声界出现了很多纠纷,而纠纷的核心,就是师承。
因为有了师承,就有了通行证,就有了资格,有了资源,有了人脉,有了市场,最终就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利益。
所谓名不正,而言不顺,背靠大树好乘凉,侯耀华为什么顶着偌大的压力还要拜师,还要收徒,也正是基于此。
不得不说,这些行为的目的已经完全脱离了技艺传承和精神延续,而是把相声当作了名利场,师承的目的已经成为了单纯的名和利。
相声界现在的一片乌烟瘴气,无非就是名利之争。
名利之争,往往会伴随着利令智昏,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毕竟在现在这个时代,名声好坏是不重要的,名声大小才是最关键的,闯荡多年的这些老江湖们早已深谙此道。
捋一捋近些年相声界的这些事,便可发现侯耀华担当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并在从中赚足了眼球。
一、拜师常宝华
拜师常宝华无可厚非,但把德高望重的牛群挤下大师哥的宝座,打破了传统,惊呆了众人,把拜师会弄成了一场闹剧,也让常宝华老先生晚节不保。
二、收徒何云伟
侯跃文去世之后,郭德纲和侯耀华闹得不可开交,直到侯耀华收徒何云伟,二人矛盾最终变成一种无法解开的仇恨。何云伟从郭德纲的徒弟一跃成为平辈兄弟,其他争议都能理解,但这种行为颇令人不齿。
三、代拉杨小五
犹如一场无中生有、生搬硬套、既有泪点也无笑点、让人无话可说的话剧。
相声的师承传统,已经成为了一个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