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听相声知道的苏轼,长大后才懂他诗词里藏着的多面人生
更新时间:2025-03-20 07:18 浏览量:9
我小时候从相声里得知苏轼这个人,会写诗词会画画,和他妹妹苏小妹通过写诗开玩笑的段子至今记忆犹新。
不知道您还记得吗?我那时应该是上小学,跟着爸妈经常在收音机里听,每次都哈哈大笑。
相声里,苏轼见苏小妹额头略高,便笑着吟道:“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
这巧妙的夸张,把苏小妹的特征抓得精准,让人忍俊不禁。
苏小妹也不含糊,瞧见苏轼那长长的脸,马上回应:“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方流到嘴边 。”
苏轼一听,也被妹妹的机智逗得哈哈大笑。
还有一回,苏轼调侃苏小妹眼睛深陷:“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 。”
苏小妹则回敬:“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 。”你来我往,妙语连珠,充满了生活的趣味。
那时的我,就觉得这兄妹俩太有意思了,苏轼在我心里,也成了一个特别有趣、才华横溢的人。
可随着年龄渐长,我发现苏轼远不止有趣这么简单,他的人生,用几个“最”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
他有着“最豁达”的心境。
“乌台诗案” 可以说是苏轼人生的至暗时刻。
因诗文被指含沙射影,讥讽朝政,苏轼被下狱,差点丢了性命。
死里逃生后,他被贬黄州。换做别人,可能会从此一蹶不振,满心愤懑。
可苏轼呢,他在黄州写下了《赤壁赋》。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你看,他没有沉浸在被贬的痛苦中,而是从大自然里找到了慰藉,领悟到天地间无穷无尽的美好,这是何等的豁达!
苏轼还拥有“最深情”的内心。
他的那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轼与妻子王弗夫妻情深,王弗去世后,苏轼对她的思念从未停止。
十年过去了,生死相隔,可那份深情依旧浓烈得让人动容。这深情不仅体现在夫妻情上,他对兄弟苏辙的感情也令人感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佳节,不能与弟弟相聚,苏轼将对弟弟的思念和美好祝愿都写进了词里,读来让人温暖又心酸。
他还有“最有趣”的灵魂。
苏轼一生爱美食,被贬惠州时,他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把对荔枝的喜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到了黄州,他发明了东坡肉,“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这哪里像个大文豪在写美食,分明就是个热爱生活的老饕在分享烹饪心得。
他的生活充满趣味,即使身处困境,也能从平凡的事物中找到快乐。
苏轼,他是诗词大家,用一支妙笔写下人生百态;
他是豁达的智者,笑对人生的风雨坎坷;
他是深情的丈夫、兄长,心中装满爱与牵挂;
他也是有趣的生活家,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从他的诗词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又伟大的人,他的人生,就像一部精彩绝伦的传奇,永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