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碎孩子奖状、肆意贬低:孩子跟你有仇?
更新时间:2025-03-21 18:15 浏览量:8
文 | 米粒妈
前几天,米粒妈在网上刷到一条视频,挺心酸的。
山东有个小学生被老师颁发的“学习之星”的奖状。看照片里孩子笑得灿烂的样子,就知道得奖的他很开心,很自豪。
回到家,孩子欢天喜地地和爸爸分享了这个喜讯。
可没想到爸爸却冷冷地回了一句:
“不要太得意,这奖状的含金量不高。”
一句话,就像一盆凉水,把孩子的喜悦和热情却浇灭了。
孩子越想越委屈,在车上忍不住哭了出来。
可爸爸不仅不安慰,还不停地输出,一会儿教育孩子要谦虚,一会儿指责孩子心理太脆弱。
一路的指责让孩子的情绪彻底崩溃,失控的他把好不容易得来的奖状撕成了粉碎。
就这样,好事变坏事。本来开开心心的寒假第一天,却要以委屈和泪水收场。
看到视频,米粒妈不由得叹气:小孩子能有什么坏心思呢?不就是想要父母的一句认可和夸奖呢?
可是很多父母真的挺拧巴的。
他们何其慷慨,愿意掏空钱包,尽自己所能给孩子做好的物质生活,愿意掏空时间和精力,给孩子最周到细致的照顾。
可他们又何其吝啬,吝啬到连一句表扬和夸奖都不愿意给,一出口永远都是贬低和打压。
米粒妈不由得想到前段时间写过的关于李蠕蠕的故事。虽然已经在短视频领域大获成功,但李蠕蠕始终觉得自己不够优秀。而这个心结,是父母给她亲手系上的。
作为高知家庭的独生女,父母从小对李蠕蠕的要求很高。而李蠕蠕也一直很努力,想要成为父母心中的骄傲。
只可惜不管多拼命,她永远得不到父母的认可。
李蠕蠕去参加市里的英语比赛,在过关斩将之后拿到了三等奖,这也是她们学校唯一的获奖。可父母知道后连奖状都不愿意看一眼,还冷冰冰地问:
“为什么不是一等奖”?
李蠕蠕失落极了,默默把奖状撕掉了。
李蠕蠕成了网红之后,压力特别大,工作也特别累。可当记者采访她妈妈知不知道女儿很累时,妈妈的反应却是:
“年轻时候就是应该累一点。今天累了,睡一觉,不就好了吗?为什么要停下来呢?你躺平了,你就快乐了吗?”
李蠕蠕和妈妈提起这些让人难过的回忆,妈妈却轻描淡写地说:
因为妈妈的长期打压,长大后的李蠕蠕即使在短视频领域做到了头部级别,可她内心深处依然很不自信。
这么多年来,她再累也不敢休息,不敢断更,原因是她觉得“一休息,就会万劫不复。”
有一次,李蠕蠕的爸爸说她的视频数据还可以,可她却不停否定自己:
“一般,真的很一般。”
你看,习惯了被父母打压的孩子,也会习惯性地打压自己。那些曾经来自父母的否定话语,如同魔咒一般,深深烙印在他们的灵魂深处,一次次把孩子推向“我不够好”的低配感中。
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父母实在太多太多了。
在一次采访中,姜文在问及“你这么多年,遇到最大的失败是什么?”时,竟然回答:
“最大的失败,就是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才能让妈妈高兴。”
考大学的时候,姜文好不容易被中戏录取,可当他兴高采烈地拿录取通知书给妈妈看时,妈妈却冷淡地回应:
“别说那些了,快把衣服洗了。”
后来姜文工作赚了钱,给妈妈买了大房子,可妈妈不仅不高兴,还宁可住在破旧的老宅,也不愿意搬过去。
姜文拿了影帝,当了导演,可妈妈总是爱在他面前说别人拍的电影不错,却从不愿意夸一句姜文的电影。
而今的姜文,早已是功成名就。可获得再多的荣誉,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誉,也无法掩盖内心得不到母亲肯定的遗憾。
就像他自己说的:
“有时候我觉得生活没招,才拍电影假造一生活,我回到现实,面对的是十几岁一样的困境。”
最痛苦的是,几年前姜文的母亲去世了。
姜文说:“她最终也没夸过我”,而这个遗憾,也永远无法弥补了。
其实米粒妈有时候很不懂,为什么这些当父母的,就是不愿意夸夸孩子呢?
是不爱孩子吗?
显然不是。
姜文的妈妈病逝前两个月,给了姜文一个快撑破了的信封,里面装的都是钱。老太太说:“看你这几年也没拍什么电影,担心你没钱花了。”
尽管没有夸赞,但妈妈其实一直默默在关注着姜文的电影。尽管不愿意认可,但还是愿意为孩子兜底,给出最实际的帮助。
这何尝不是爱呢?
只是有些父母把打压当成了爱,觉得夸孩子只会让他“飘”,多打压才能培养抗挫能力。殊不知,这种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却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种下了自卑的种子,让孩子在成长路上,不断怀疑自己,哪怕拥有再多成就,内心也始终空洞匮乏,难以获得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相比之下,那些从小活在鼓励和夸奖的孩子,就幸运得多。
前几天米粒妈看到一个视频,被视频中小男孩开心的笑容感染了,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
视频很短,内容也很简单,其实就是一个4岁的男孩画了幅画,在听到爸爸一声声“哇”后,高兴地笑出了声音,那快乐的情绪,简直要溢出屏幕。
还有河南的一个小学生,和山东那孩子一样,也获得了一张“学习之星”的奖状。
爸爸知道后,干脆来了个全家总动员,敲锣打鼓列队庆祝,仪式感拉满。
人类的悲喜果然不相通。同样是获奖,同样是“学习之星”,可一个孩子得到的是全家人的鼓励和认可,而另一个孩子却只能得到爸爸一句“含金量不高”的评价。
虽然不知道两个孩子未来会变成什么样,但米粒妈相信,那个被父母列队夸奖的孩子,一定会成长得更有自信,因为父母的认可,就是孩子最大的底气。
重庆还有一对父母唱起了双簧,妈妈负责假装给老师汇报孩子不挑食,爸爸打辅助夸孩子上小学后变得更懂事,最后两人一起上激发孩子好胜心。
哐哐一顿操作,孩子在一旁kuku炫饭,愁人的挑食问题就这么迎刃而解。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有多少孩子,终其一生,就是想得到父母的一句认可,一句夸奖。
只可惜,有些孩子可以在成年后共情父母的不易,可很多父母可能一辈子也做不到共情孩子。
他们只关心孩子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却从来听不到他们内心的呼喊:
“求求你,夸夸我吧!”
可惜这样的呼喊,父母听不到,也不愿意回应。于是“我配不上,我不够好”的想法,与多少不被父母认同的孩子,缠斗了一生。
看到这里,米粒妈想说,如果屏幕前为人父母的你也欠孩子一句“你真棒”,那就不要再犹豫了,任何时间说出这句话,都为时不晚。
就好像当年郭麒麟出演话剧《牛天赐》谢幕的时候,父亲郭德纲突然上台了。
郭麒麟喜出望外,因为在这之前,郭德纲从不看他演戏。不管什么事,郭麒麟做得再好,郭德纲也得骂。
可这一次,郭德纲不但来看了郭麒麟的演出,还真诚地说出了儿子期待已经的那句夸奖:
“演得好,比我好,我一早就看着了。”
就这一句,郭麒麟哭得像个泪人一样,父子俩紧紧地抱在一起,曾经的龃龉也好,不满也罢,都在这个拥抱中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有彼此心间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与相互理解后的释怀。
你看,很多孩子要的并不多,他们不求父母给他们多好的物质条件,也不需要时时刻刻的陪伴,他们最想要的,只是一句“你真棒”。
所以,别让孩子等太久了。下一次,当孩子小心翼翼地拿着自己熬夜完成的手工作品,眼神中满是忐忑与期待看向你时,不要批评他浪费时间,也不要贬低他作品拙劣,而是夸一句“做得真好”;
当孩子兴奋地跑回家,挥舞着考了进步名次的试卷,急切地渴望得到你的回应时,别去抱怨他的成绩没有其他同学好,而是高高兴兴地做一桌好饭,夸奖孩子“真的很努力”;
当孩子努力克服内心恐惧,第一次勇敢站在舞台上表演完,紧张地询问你的意见时,别怪他没拿到好名次,而是能第一时间送上那句 “你真勇敢”。
这样的夸奖,或许很简单,但却能让孩子眼中瞬间绽放光芒,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看见,价值被认可。这份认可,会成为他们成长路上最坚实的后盾,支撑他们无惧风雨,勇敢前行。
作者简介:@米粒妈爱分享(欢迎关注哦),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0-5岁宝贝的科学养育、学习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5-12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