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有户无宅”,咋办?2个出路!
更新时间:2025-03-23 20:37 浏览量:11
一、结构性矛盾的三个切面湖北黄冈赵大勇的宅基地申请在镇村审批环节滞留两年,而三公里外的王家湾23处老宅长期闲置。这种供需错配折射出:
“现在的年轻人不仅要宅基地,还要能开网店的临街地块。”中国农业大学土地政策研究中心李建国教授指出。
二、政策工具箱的双向突破答案:国发〔2025〕1号文件第三条明确“保障+激活”双轨机制:
保障路径
激活路径
三、改革深水区的制度防火墙当上海退休教师陈某试图在老家重建祖宅时,新政的“两不允许”让其止步——这正是改革的深层逻辑:
“政策既要守护农民居住底线,又要防止资本侵蚀乡村振兴根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王春华研究员强调。
四、阵痛与新生并存的实践图景在江西赣州,返乡青年刘伟通过“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组合开发,将祖宅改造成民宿,年营收超40万元。但皖北某县因严控审批,短期住房交易价飙升28%。
“现在用老宅入股合作社,年底分红比种地强多了。”刘伟的经历印证着李建国教授的观察:“宅基地正从生存资料向生产资料跃迁。”
展望:当无人机航拍画面中,整齐的农民公寓与传统村落交相辉映,这场改革已超越土地管理制度变革,正在重构5亿农民的生活方式。未来需警惕:
改革的终极目标,是让每本宅基地不动产权证都成为农民通向美好生活的通行证。
既然在看了,就点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