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代宗三声叹,英宗一抹黑,他46天拯救明朝,留得清白在人间
更新时间:2025-03-26 19:17 浏览量:7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于谦,曾拯救了明朝,身后却留下满地冤屈。
他的一生,像是历史上那种注定被遗忘的英雄,因一场政变,被污蔑成叛国者,直至死去。
他的忠诚与刚直,他的清廉与不妥协,最终都在权力斗争中成了致命的陷阱。
——《壹》——
1398年5月13日,浙江杭州的钱塘县,家境普通的于谦出生了,自小聪慧,他的天赋和刻苦使他在家族中独树一帜。
七岁时,曾有一位和尚惊叹于他的相貌,说他是将来能拯救国家的大人物。
八岁时,他穿着红色衣服骑马玩耍,邻里老者戏称他为“红孩儿”,他则毫不犹豫地接下这句话:“赤帝子,斩白蛇当道。”
那份不容忽视的气节和自信,似乎是上天注定的使命,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科举高中,成为辛丑科的进士,从此,他踏上了仕途的道路。
宣德元年(1426年),在汉王朱高煦叛乱中,年仅二十多岁的于谦被任命为御史,随明宣宗朱瞻基亲征。
战斗中,他亲自参与了审问和制裁,成功将叛军镇压下去,于谦的坚决和果敢让宣宗朱瞻基印象深刻,并重用他。
他严词斥责了当时的王权——汉王朱高煦,这让宣宗大为赏识。
在随后的几年里,于谦屡次被派往地方,担任巡抚,巡查江西、河南、山西等地,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非凡的政务能力。
但随之而来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官途,而是来自权臣王振的威胁。
王振,这位掌握了朝政实权的太监,一心想要让所有人屈服于自己,于谦的刚直性格,与王振的专横碰撞在一起,他没有按照规则行事,也不屑与权臣低头行贿。
因此,王振心生忌恨,把于谦送入了大狱。
当时,权臣的权力超越了皇帝,连皇帝英宗的亲信和亲王们都低头听命于他们,面对强大的权力机器,于谦毫不退缩,仍坚持自己的操守。
终于,在百姓和官员们的力请下,英宗同意释放于谦,他的冤屈得以揭开,重新回到了他心爱的工作岗位。
——《贰》——
军事与政治改革“土木之变”,或许是明朝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一场战役,这场战争的起因,正是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结果惨遭敌军俘虏,朝廷一片混乱。
英宗失踪,朝廷陷入了无政府状态,部分臣子甚至提出南迁的建议,以保全皇族。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率军亲征瓦剌,却在土木堡败北,被瓦剌太师也先俘虏,京城顿时人心惶惶。
王振再度掌权,虽然他尝试控制局势,但权力的真空与军事的混乱已成无法填补的深渊。
当大多数朝臣都认为京师危在旦夕时,于谦选择了坚守,而不是撤退。
在“南迁”的声音不断传出时,于谦站出来,坚决反对迁都南京的建议,表示“京师是天下根本,一旦迁动,天下必乱。”
他以坚定的眼神看着那些已经动摇的朝臣,最终说服了王直、陈循等人支持他的主张,确保了京城的防守。
大部分精锐部队已经在土木堡战役中损失殆尽,留下的只是疲惫不堪的士兵。
形势危急,但于谦毫不退缩,开始组织调动可用兵力,他指挥士兵修建防御工事,精心布置阵地,连日不眠,终于在九门外摆开了严密的防线。
在此期间,英宗被瓦剌太师也先挟持,用作谈判筹码。
面对这种局面,许多人认为与瓦剌谈判是一种妥协的办法,但于谦却坚决主张,不向敌人低头。
“社稷为重,君为轻”,于谦从不将个人的利益置于国家之上。即使面临瓦剌强大的压力,他也毅然拒绝了和谈,坚决要求英宗必须被释放。
当瓦剌太师也先依旧无法突破北京防线时,许多人开始动摇,权臣石亨和曹吉祥等人,不愿面对失败的现实,欲通过谈判迫使明朝屈服。
然而,于谦以坚定的军事部署为盾,亲自指挥防线,确保京师的安全,他冷静地调动各军,布下五十多座阵地,安排军队在不同地点伏击敌人,成功地扭转了战局。
几经周折,也先最终不得不放弃攻占北京的企图,并同意释放英宗。
京师在于谦的坚守下保住了,而他本人也因此获得了“少保”的封号,并被加封为总督军务。
——《叁》——
忠诚与冤屈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钰病重,政局动荡,此时,石亨等权臣策划了一场名为“夺门之变”的政变。
英宗朱祁镇被瓦剌释放归国,石亨等人趁机发动政变,强行迎回英宗,恢复其帝位,这场政变中,石亨和权臣们迅速行动,彻底改变了原本的朝政格局。
石亨、曹吉祥等人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开始四处寻找替罪的对象,并把矛头指向了于谦。
他们诬陷于谦与黄竑等人共谋,策划了一个所谓的叛乱计划,准备推立襄王之子取代英宗,这种荒谬的指控让于谦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之中。
他清楚,这场政治风暴背后有着巨大的权力斗争,但他依然没有向自己的良知低头。
当审判开始时,于谦并没有辩解太多,他只是淡然地说:“这是石亨他们的意思,分辩有什么用处?”这句简单的话语,透露出他对整个局势的无奈和对冤屈的坚定。
英宗刚刚恢复帝位,本就处在内外压力之下,在石亨等人的压力下,英宗最终决定依照权臣的意图行事,于谦被判处死刑。
在景泰八年正月的某个寒冷日子里,于谦被押赴崇文门外,面对着曾为之拼死守卫的京师城墙,命运做出了最后的裁决。
这时,天下冤屈,百姓哀叹,历史上,几乎每一位见证过这件事的人都认为,于谦死得冤屈。
当地的老百姓纷纷为他哭泣,连一些曾跟随他的人都无法平息心中的愤怒,在于谦死后,石亨的党羽陈汝言被任命为兵部尚书,而他所为的种种贪腐行为最终引发了更大的社会危机。
——《肆》——
于谦的冤屈最终得以昭雪,但那是许多年后的事,直到石亨等权臣的丑行浮出水面,英宗才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当年误杀了这位忠臣。
其实,在他死后的第一年,石亨等人很快暴露了他们的腐败与无能,所做的恶事也迅速败露,英宗对这种现象心生悔意,痛悔当初对于谦的冤屈。
几年来,石亨因贪污而被捕入狱,死于囚禁,而曹吉祥因谋反被满门抄斩,冤屈的阴影开始在宫廷中荡漾开来。
英宗在这个时候意识到,于谦为国家和人民所做的一切,已经无法通过一句道歉来弥补。
于谦被追赠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并追谥“肃愍”,这些封号和谥号不仅是对他忠诚与刚直的认可,也是对他一生清廉、无私奉献的礼赞。
于谦的忠诚和牺牲,在他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直到他死后多年,他才被广泛称为明朝的英雄。
他的忠诚与清廉成为了后代士人的楷模,尤其是在对待国家和民族利益时,他总是毫不妥协,坚守底线。
他坚信,个人的荣誉与利益不能凌驾于国家和社会之上。
在《明史》对于谦的评价中,清晰地写道:“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这句话成为了对他的最高褒奖。
他的人物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铭记在历史长河中,与岳飞、张煌言一同被称为“西湖三杰”。
从这一点来看,于谦的名字在中华历史上早已刻上了浓重的一笔,且不仅仅因为他在军事上的英雄事迹,更因为他坚持为国为民的忠诚和坚守。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杭州、北京等地的纪念堂和祠堂中,看到对于谦的敬仰与纪念,那一座座祠堂,那一块块碑铭,承载了后人对这位忠臣的无尽缅怀。
而他生前所坚守的原则——忠诚、刚直、清廉——仍然是我们今天政治、社会中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