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桥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夺门之变时于谦在做什么,他为何不阻拦朱祁镇?

更新时间:2025-02-01 23:59  浏览量:3

夺门之变时于谦在做什么,他为何不阻拦朱祁镇?

公元1457年,明朝历史上发生了一起不寻常的政变,史称“夺门之变”。当时,明代宗朱祁钰病危,而前皇帝、即太上皇朱祁镇在石亨、徐有贞等官员的支持下,出人意料地重新登基。这一事件在中国封建历史上颇为罕见,因为通常不会见到一位退位的皇帝重新篡夺自己家族成员手中的皇权。

直到夺门之变成功后的第二天,当明朝的大臣们走进大殿,才惊愕地发现坐在龙椅上的居然是朱祁镇,而非景泰帝朱祁钰。

从景泰七年起,明景帝朱祁钰的病情愈发严重。他曾在景泰七年年底和景泰八年正月十三的祭天仪式上,由石亨代替自己进行,这分明是默认自己的病况已经无法支撑起皇帝职责。而此时的于谦等大臣正陷入一场关于皇位传承的激烈讨论中。他们一致认为,应由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来继承皇位。这个决定对王朝稳定性及大臣们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就在这些忠诚的大臣们还在犹豫不决时,景泰八年正月十六的夜晚,左右副都御史徐有贞、将军石亨、宦官曹吉祥等人已悄然行动。他们率领京营兵浩浩荡荡地来到朱祁镇居住的南宫。法院门紧闭且锁上灌了铅,坚固而难以打开。然而,数次尝试后,这些意志坚定的官员们终于用巨木撞开了大门,簇拥着朱祁镇,从东华门径直进入皇宫。

在东华门,当守卫士兵喝问“来者何人”时,朱祁镇高声报告身份:“朕是太上皇。”这让士兵不再拦阻他们,朱祁镇趁机进入奉天门,顺利地坐上了龙椅。天亮时,群臣来朝见时,看到的是曾经的皇帝朱祁镇,众人只得默默赞同,认可了这次毫无流血的政变。不过,这个让人匪夷所思的过程中,于谦等大臣们究竟在做什么,为什么没有一人与朱祁镇对抗?

事实上,景泰八年正月十六的夜晚,于谦等重臣们正忙于拟定一份名为《复储疏》的奏疏。这份奏疏是经过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兵部尚书等人的共同商议,由著名的状元商辂亲手起草并署名的。在奏疏中,他们明确提出:“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当立章皇帝子孙”,大臣们希望从朱瞻基的后人当中选出合适的皇位继承人,显然是在支持朱祁镇之子朱见深。

奏疏写成时,时间已经很晚。于谦等人决定次日早朝再将其呈报。然而,未等到第二天的早朝,夺门之变已经悄然发生。天明时,龙椅上的朱祁镇已然恢复皇位,大臣们不得不面对现实。

为何于谦等大臣们在夺门之变发生后,不对朱祁镇进行阻拦?明朝史书记载:“夺门之役,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时重兵在握,灭徐石如摧枯拉朽耳。”证明于谦并非不知道此事,他手握重兵,完全有能力阻止这一政变。然而,此时的朱祁钰已然油尽灯枯,反抗朱祁镇只会徒增无谓的动荡。

而大臣们并没有直接反对复位也有实际考量。朱祁钰病重且没有子嗣,这种情况下,若挑选外藩之子继位,会让明朝的帝系出现动荡,甚至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分裂。对于国家稳定和自己仕途的忧虑使他们选择顺应朱祁镇的复位。

实际情况中,于谦对抗朱祁镇确实是没有意义的。一方面,从血统和皇权上来说,朱祁镇恢复帝位符合当时的嫡长子继承制;另一方面,朱祁钰病重且无后,继续保留他或者转寄外藩,都会引起更大的混乱和权力争斗。在这样的情况下,大臣们选择了态度模糊,以求在动荡时期维持一定的秩序。

反观于谦,他深知在权力和生命之间自己几乎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当江山与个人前途发生冲突时,于谦选择了沉默,但这份沉默背后却隐含着对国家大局的考量,甚至是某种无奈。朱祁钰俯卧病榻,失去了对手段的控制力;于谦身处其中,以沉默面对政变,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之一。

夺门之变,作为明朝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暗藏了太多内幕,于谦等人的选择,不仅仅只是对于国家形势的考量,也包含着对当时局势稳定的深刻理解。而不是盲目地树敌,也不是为了权力而战。你觉得呢?#视界频道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