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见 | 民企能在上海成功吗?
更新时间:2025-04-04 00:55 浏览量:3
1
民企能在上海成功吗?
如果问2015年的黄峥,他肯定答不上来。刚做出“拼好货”的黄峥,每天研究的都是猕猴桃、哈密瓜的品种,绞尽脑汁地优化水果SKU。
如果问2012年的刘伟,他也答不上来。刚搬出交大宿舍的刘伟,第一款游戏《FlyMe2TheMoon》销量平平。一起创业的兄弟以1.3万元的价格转让了13%的股权,离开了这个前途未卜的微型工作室。
再往前推20年,如果问1992年的郭广昌,他压根没空回答。邓小平南巡之后,社会上掀起“下海经商”的热潮。郭广昌下了决心,辞去稳定的教职,揣着凑来的几万块钱开了家信息咨询公司,每天骑着自行车满大街发问卷。
在拼多多、米哈游、复星都成了现象级企业的今天,再问他们同样的问题,答案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
而黄峥、刘伟、郭广昌们之外,那些不在上海起家的民企,在它们发展的某个阶段,也或早或晚都要来到上海,做一次“升级版的再创业”。远的有和复星同时期起步的均瑶,在上海发展出五大业务板块,旗下有吉祥航空等4家A股上市公司;近的有美团、阿里等一众曾被认为上海“错过”的互联网企业——这就不用多说了。
所以,民企当然能在上海成功。还能这么说:民营经济要发展壮大,上海一定是一个绕不开、不会错的好选择。
2
民企为什么能在上海成功?
上海的优势,众所周知:庞大的市场、海量的场景、雄厚的工业实力、丰沛的人才储备、对接全球的快捷通道、讲求契约精神的政府和市场、基本符合宏观一致性的稳定营商环境……
民营企业家们有句话,到上海,“下更深的海,出更远的海”。换句话说,凭借这些优势,上海能做企业最好的“增幅器”。从全局的分工合作来看,这让上海始终能牢牢占据一个关键纵向环节。
再看一组新数据。2024年,上海规上民企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增速较全市工业高出3.3个百分点。全市税收,民企贡献了38.2%。进出口总额民企占比33.7%。科创方面,民企在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国家级“小巨人”企业中的占比更是高达80%。
可以看出,在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各个方面,民企都正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上海离不开民营经济。也正因此,上海一定会想尽办法,让民企继续在上海做强做大。
3
不过,外界对上海的印象仍停留在:国企强、外企多,民企没啥存在感。
有没有道理,要看从哪个角度看。从绝对值看,上海民营经济的规模稳居第一档。但从比重看,则不是很高,大概在30%。深圳、杭州、苏州等城市的这一数字均在50%以上。
这说明,上海民企确实不弱,只是它们的比较对象太厉害了。特别是上海不少国企都是汽车制造等重资产领域企业,显示度尤其强。而上海很多民企,又偏偏是to B的,做了“隐形冠军”,名气不够响。
但这种结构背后仍有隐忧。经济飞速增长期早已过去,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后,总盘子短时间里不会增长太多。而且必须承认,民企在各个领域都避不开若隐若现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面临各类显性或隐形的壁垒。公有制经济在众多领域的活跃表现,势必会对民企的活动空间形成挤压。
民营经济发展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关联着经济的活力和实力。在经济承压的当下,上海要在超过5万亿元的超大经济规模基础上继续保持发展增速,必须尽快破解民企发展受限的局面。
4
上海正在设法破局。
4月3日,上海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6条若干措施发布。这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个多月前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全面贯彻和对标落实,也是切实回应民营企业的期盼和关切,提振社会预期和信心。
平等对待、公平竞争、同等保护,是一条首要的原则。
此次提出的严格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确保建设工程招投标全过程公开公平公正、保障民营企业平等参与政府采购等措施,均指向于此。
大会还特别强调,要以问题导向和权益保护为基础,确保落实到位,全面提升企业获得感。比如针对民企反映较多的拖欠账款、融资难等问题,若干措施也一一提出了相关举措。
这里需要认清一点:若干措施的出台,并非要用“有形的手”干预市场、“偏袒”民企。而是让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充分竞争,全面彻底地激发市场活力——这也是一以贯之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题中之义。
5
在此基础上,上海还做了一些差异化的政策安排。
比如鼓励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攻关、建设新型储能和具身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又比如为企业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做好服务。这主要是结合“五个中心”建设总体定位,在加快科技创新、提升开放能级上做好文章,进一步强化“增幅器”的赋能能力。
此外,还有面向小微企业的政策倾斜,这填补的是上海单项成本偏高的短板。帮助其跨过一开始的门槛后,就能更好释放上海综合成本、组合要素的优势。
当然,无论是有机串联各项生产要素,还是从感知、集纳、反应、解决全流程集成式地解决问题,都需要一个更加一致、更加高效的“整体政府”。
很多人说,在外资一定程度上收缩、国企改革深化的当下,民营经济正迎来最好的发展时间窗口。抓紧时间,坚守主业、做强实业,有很大机会做强竞争力和影响力。
时间不等人,市场不等人。对政府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个紧迫的时间窗口。此次26条措施,很多都是以往经常提、反复说的,真正要做到严格落实,必须破除转变“看不起民企”“不敢用民企”等错误观念和做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自我改革。
归根结底,一切改革,都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而言,这是根本前提,也是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