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桥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李大征:李作鹏的女儿,和丈夫摆地摊成为万元户

更新时间:2025-04-04 17:32  浏览量:3

七十年代初,沈阳军区医院里一位年轻的女医生正在为病人诊断。她身材高挑,举止优雅,一举一动都透着知识分子特有的气质。这位医生就是李大征,开国中将李作鹏的大女儿。

作为将军的长女,李大征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不仅继承了父亲坚毅的性格,还有着母亲董其采温婉的气质。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能考上医科大学的都是佼佼者,而李大征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从医科大学毕业,随后被分配到了沈阳军区医院工作。

在一次文艺汇演中,李大征遇到了同样才华出众的刘伟钦。那时的刘伟钦刚从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正在文联工作。年轻英俊的他不仅画技了得,还多才多艺,在文艺界小有名气。

两个年轻人很快坠入爱河。1970年,在家人的祝福下,李大征和刘伟钦举行了婚礼。婚后的生活称得上美满,李大征在军区医院工作稳定,刘伟钦在文联的创作工作也顺风顺水。不久后,他还被调到了军事博物馆,负责更重要的工作。

那时的刘伟钦,常常会在画室里挥毫泼墨,创作出一幅幅充满激情的作品。他的才华得到了领导的赏识,作品多次在重要场合展出。李大征也以丈夫为荣,她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既有才华又有前途的好伴侣。

年轻的两口子都有稳定的收入,生活无忧。他们的小家庭其乐融融,未来似乎充满了无限可能。

1971年,李作鹏因政治风暴被羁押,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李大征几乎喘不过气来。紧接着,她和丈夫刘伟钦都失去了工作,不得不进入学习班接受审查。

昔日的同事、朋友纷纷躲避,曾经热闹的家中冷清了下来。那些曾经频繁往来的故交,仿佛一夜之间都消失了。从军区医院的女医生到学习班的普通学员,从文联的青年才俊到被审查的对象,这样的身份转变让这对年轻的夫妻一时难以适应。

但是在这个困难时期,刘伟钦展现出了难得的担当。他始终陪伴在妻子身边,给予她精神上的支持。两人互相鼓励,共同面对这场人生的巨变。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们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学习班的生活,对于李大征和刘伟钦来说简直像是一场漫长的冬季。四年时光,他们与外界几乎断绝了联系,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反省和检讨。这对年轻的夫妻,不得不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磨炼出一颗坚韧的心。

学习班里的伙食很差,但这已经不是最难熬的。最让人难以承受的是精神上的压力。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审查,回答各种问题,写下一份又一份的检讨书。有时候,李大征躺在简陋的床铺上,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过去在军区医院工作的日子,那时的她,怎么也想不到会有今天这样的境遇。

好在刘伟钦一直陪在她身边。这个从鲁迅美术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在最艰难的时候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毅力。他总是说,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就没什么好怕的。这样的话语虽然简单,却给了李大征莫大的温暖和力量。

1975年,经过四年的学习,两人终于重获自由。但等待他们的并不是充满希望的新生活,而是更现实的困境。因为"特殊"的身份背景,很多单位都不愿意接收他们。最终,李大征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野战医院,而刘伟钦的境遇更差,只能到军区的一个农场干农活。

对于曾经在文联创作、在军事博物馆工作的刘伟钦来说,农场的劳动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他要负责养猪,还要干各种农活。那双曾经执笔作画的手,此刻只能握着锄头和铲子。但他从未抱怨,反而常常安慰李大征说,能有个工作就不错了。

后来,组织照顾到他们的实际困难,把两人调到了沈阳工作。李大征在一家小门诊部上班,刘伟钦也终于离开了农场,被安排到文化馆工作。虽然工作环境比之前好了一些,但微薄的工资却难以维持生计。

最难熬的是住房问题。组织给他们分配了一间只有十五平方米的小房子,两口子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十分拥挤。夏天闷热难耐,冬天又冷得厉害。但这已经是他们能够得到的最好安排了。

每到月底,李大征就要精打细算,把不到两百块钱的工资合理分配。柴米油盐酱醋茶,孩子们的学习用品,以及其他各种开支,常常入不敷出。

但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李大征和刘伟钦的感情反而更加深厚了。他们相互支持,共同面对生活的艰难。晚上,当孩子们都睡了,两人常常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商量如何才能改善家里的境况。

放下身段创业谋生

七十年代末的一天,刘伟钦坐在那间十五平米的小屋里,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墙上自己画的一幅画。突然,他像是想通了什么,转身对正在做饭的李大征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想办理停薪留职,到街上摆摊卖画。

终于有一天,李大征做出了她此生最重要的决定之一。她对丈夫说,既然要做,那就一起做。这个决定让刘伟钦既惊喜又感动。他知道,妻子为了支持自己,付出了多大的勇气。

刚开始摆摊的日子并不好过。刘伟钦支起一个简陋的摊位,摆上自己画的画作和写的对联。一开始,他们都不太会做生意,不懂得吆喝,也不知道该如何与顾客讨价还价。有时候一整天下来,连一幅画都卖不出去。

但他们慢慢摸索出了门道。刘伟钦发现,自己的画作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特别是那些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的作品。随着顾客越来越多,他们的胆子也渐渐大了起来。

李大征原本还在门诊部上班,但看到丈夫的生意越来越好,她也动了辞职的心思。当她最终决定放弃那份稳定的工作时,很多同事都觉得她疯了。但她知道,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机会就在眼前。

夫妻二人的生意越做越大。除了卖画和对联,他们还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扩展经营范围。街坊邻居们惊讶地发现,这对以前总是低着头走路的夫妻,现在的脸上多了光彩,走路的步子也变得坚定了。

创业的过程中也遇到过不少困难。有时候遇到下雨天,画作会被淋湿;有时候会碰到市容整顿,不得不收摊;更有时候会遇到蛮不讲理的顾客。但这些困难反而让他们的意志更加坚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整个社会的经商环境越来越好。李大征和刘伟钦的生意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到了八十年代中期,他们已经不再是那个蹲在街头的小摊贩,而是拥有了自己的店面。

最让李大征感慨的是,那些曾经对他们避而不见的人,现在又重新主动找上门来。但经历过低谷的她,早已学会用平常心来对待这一切。她更愿意把精力放在事业发展上,因为她知道,只有真正的本事才是立身之本。

1990年,多年的辛苦经营,让他们成为了当地有名的"万元户"。从街头小摊到如今的规模,这一路走来,虽然艰辛,却充满了希望。

最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是,终于可以买下一套真正意义上的大房子了。相比之前那个只有十五平方米的小屋,新居宽敞明亮,让一家人都有了真正的归属感。

生活条件的改善也让他们有能力添置了一辆小汽车。在那个年代,能够开上私家车的人并不多。但对李大征和刘伟钦来说,这辆车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种财富的象征,更是他们多年努力的见证。

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他们的生活质量也在稳定提升。没过几年,他们又换了一套更大的别墅。这次,他们特意把父亲李作鹏接到身边同住。看着父亲在别墅的院子里晒太阳,李大征感到一种特殊的欣慰——她终于可以让父亲过上安稳舒适的晚年生活了。

事业有成后的刘伟钦,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艺术初心。在宽敞的新居里,他专门辟出一间画室,继续他的艺术创作。只不过这次创作,不再是为了谋生,而是纯粹的艺术追求。他喜欢穿着袜子在家里走来走去,看看自己的画作,逗逗家里新养的猫咪,过着闲适而充实的生活。

李大征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她现在最大的享受就是静静地坐在书房里,翻看自己喜欢的小说。有时候,她也会回忆起当年在街头摆摊的日子,那些艰难的经历反而成了最珍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