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桥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夺门之变,兵部尚书于谦在干什么?

更新时间:2025-04-05 20:50  浏览量:3

开创大明天下的人是明太祖朱元璋,但延续朱家江山的却是“救时宰相”于谦;没有他的力挽狂澜,明朝或许早就亡于公元1449年,成为继元朝之后又一个短命的大一统王朝。

于谦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护住了京师,但同时他也面临着诸多考验与挑战,那就是朝堂里的兄弟之争——夺门之变;对于这次政变,当时的兵部尚书于谦是否真的毫不知情呢?

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已在位15个年头,就在这一年,年轻气盛的他听信宦官王振之言,执意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兵败土木堡,50多万精锐全军覆没,而且皇帝本人也被俘虏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在兵部尚书于谦的力荐之下,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最终登上了帝位,并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瓦剌首领也先想用明英宗朱祁镇来要挟明朝,结果并未得逞,于是他率军进攻大明,直逼京师;兵临城下之际,于谦成功挡住了瓦剌的进攻,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也先认为继续关押朱祁镇没什么大用,索性将其放走;朱祁镇回到京师之后,随即便被其弟朱祁钰软禁在了南宫,长达八年之久。

公元1457年,徐有贞、石亨与曹吉祥等人趁明代宗朱祁钰病重之时发动兵变,拥立朱祁镇再次登上了帝位,不久后,朱祁钰便离奇驾崩;整个过程进展的非常顺利,一点阻碍都没有。

作为兵部尚书的于谦,既不发兵平乱,也不进宫救驾,翻阅《明史》,几乎找不到他救驾的过程,好像于谦全然不知一样。

他是否真的无动于衷,眼睁睁地看着明代宗朱祁钰蒙难呢?很显然,事实并非如此;大量史料证明,于谦并不是毫不知情。

于少保最留心兵事,爪牙四布,若夺门之变,懵然不少闻,何贵本兵哉?或闻之仓卒,不及发耳!——谈迁的《国榷》夺门之事,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时重兵在握,灭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为动,听英宗复辟!——明代屠隆景皇帝大渐,石亨等谋拥南内,府尹公知其谋,奔扣告变,少保公呵曰:小子何知国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馀》

自始至终,明朝的谈迁、屠隆与田汝成都认为于谦是知晓夺门之变的;而且他还派了范广前去平叛。

是月壬午四更,亨与軏、吉祥等……请上皇升舆,从东华门入奉天殿即位,侍卫都督范广御战。——焦竑的《国朝献征录》

范广是于谦的麾下大将,他冒死抵抗,应该是想保全于谦,但为时已晚,来不及镇压;自从也先进犯京师后,于谦便经常在值班的房子里睡觉,不回自己的家。

谦自值也先之变,誓不与贼俱生。尝留宿直庐,不还私第。——《明史·于谦传》

也就是说,于谦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边疆上了,没有过多关注宫内发生的事情,因此夺门之变轻而易举就成功了;又或者说,他本人不太重视,不想插手,有三点原因:

其一,朱祁钰的独子朱见济早夭。其二,明代宗朱祁钰的身体每况愈下。其三,朱见深早在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时就被册立为太子,只不过后来被朱祁钰给废了;太子朱见济早夭后,群臣建议立朱见深为太子,但他并未同意。

于谦担心江山社稷再次陷入后继无人的窘境之中,因此不屑一顾;凭借他的能力,如果自己带兵平乱,肯定能将徐有贞等人一网打尽,试想一下,连北京保卫战都能打赢,更何况几个乌合之众呢?

由此可见,夺门之变发生时,于谦不出面制止,是为国为民,他并未考虑自己的生死;从而护住了大明江山。只可惜,明英宗朱祁镇再次登基后,没有放过于谦;一代名臣,就这样被活活冤死,终年6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