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桥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相声反“三俗”,如何在“叫号”与“叫座”间平衡?

更新时间:2025-04-13 10:13  浏览量:8

有人说,相声“三俗”,不是讲相声人的问题,是因为有什么样的观众,才有什么样的演出,这是市场经济规律,由买方市场所决定的。

这个观点涉及在相声界乃至整个文艺市场长期存在的争议:“三俗”内容的出现,究竟是表演者的责任,还是市场需求的结果?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既有市场规律的客观影响,也有行业自律和社会责任的主观因素。

在市场经济下,体制外相声的生存需依赖观众买单。如果大部分观众偏好“三俗”内容,如荤段子、伦理哏、撒狗血等等,体制外相声演员为迎合市场,可能主动或被动调整表演风格。

郭德纲曾直言:“观众是衣食父母,他们爱听什么,演员就得说什么。”这反映了市场对内容的直接驱动。

当然,不同群体对“俗”的接受度不同:

传统观众可能偏爱市井幽默、方言梗; 年轻观众可能更接受网络热梗、快节奏吐槽; 高雅受众倾向文化底蕴深厚的作品。

众口难调,演员理应需在多元需求间平衡,但部分人为了票房,可能选择“向下兼容”。

虽然市场规律起作用,但演员和行业仍有主观能动性:

优秀的演员能通过作品提升观众品味,而非一味迎合。

过度依赖“三俗”固然会损害行业长期发展。文化部门、曲协多次倡议“反三俗”,虽被部分演员批评为“限制创作自由”,但客观上推动了内容升级。

事实表明,完全脱离市场的艺术难以生存,但纯粹媚俗的表演会丧失艺术价值。成功的演员往往在“叫好”与“叫座”间找到结合点。

在经济快速发展期,大众文化消费常经历从“猎奇刺激”到“追求品质”的过程。相声的“三俗”争议类似早期电视剧的“狗血剧情”现象,随着观众成熟而逐步减少。

不可否认,短视频平台偏爱碎片化、高刺激内容,加速了“三俗”段子的传播,但这也倒逼演员在剧场表演中保留“干净版本”。

观众审美的提升依赖整体教育水平。例如,年轻一代对性别歧视、地域黑等“旧俗”的敏感度更高,促使演员主动规避相关内容。

“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相声”只反映了市场规律的一面,而忽视了行业的引导作用健康的文艺生态需要观众提高审美层次,用票房支持优质内容; 演员则应该坚守艺术底线,避免过度商业化; 社会更要提供包容且规范的环境,允许雅俗共赏,但抵制低俗泛滥。

相声的“俗”可以是贴近生活的“通俗”,而非“低俗”。正如马三立所言:“相声不是出洋相,而是让人笑过之后有回味。”市场规律与艺术价值的平衡,才是行业长久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