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桥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迎归但不复位”,于谦唯一一次错误决定,却将他送上“断头台”

更新时间:2025-04-11 04:41  浏览量:2

他为大明强行续命200年,就连清朝乾隆皇帝都为其题词:“丹心抗节,洵为一代伟人。” 梁启超称其为“明代唯一救时宰相”,他就是于少保—于谦。

于谦上不愧于天,下不愧于百姓,一生刚正不阿,但一生唯一一次最错误的决定便是主张“迎归但不复位”,迎回了那位日后亲手终结他的“大明战神”朱祁镇。

于谦出生于杭州一个官宦家庭,他自幼聪颖好学,15岁便考中秀才,24岁中进士。他仰慕文天祥的气节,书斋中常年悬挂文天祥画像,以“殉国忘身,舍生取义”为人生信条。公元1426年,汉王朱高煦谋反,于谦随明宣宗朱瞻基亲征,他因痛斥朱高煦罪行而受到朱瞻基赏识,被升至御史。后又巡按江西、河南等地,严惩贪腐、赈济灾民,深受百姓爱戴,老百姓亲切称呼他为“于青天”。

年少时的明英宗朱祁镇

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年少轻狂,在宦官王振等人的吹捧下,他不顾于谦、杨士奇等人的劝阻,贸然率50万大军亲征瓦剌,却在土木堡遭遇瓦剌大军的伏击,全军覆灭。更窝囊的是明英宗也被瓦剌俘虏,彼时多嚣张,现在就得有多狼狈。随后,瓦剌大军直逼明朝首都北京,导致明朝直接面临生死存亡。“乱世才能出英雄”,于谦的封神战役即将打响。

朱祁镇被俘后,明朝上下一片混乱。徐有贞等人主张向宋朝那样南逃避战。千钧一发之际,救时太保于谦站了出来,并厉声反对:“言南迁者,可斩也!”于谦力争坚守北京,决绝不做逃兵,他也决不允许“靖康之耻”的悲剧再次上演!为了稳住朝堂,稳住天下民心,在他的极力拥护下,明英宗之弟朱祁钰(明代宗)在一片混乱中即位。

明代宗朱祁钰

景泰帝朱祁钰也没有让朝臣失望,他临危不惧,任于谦为兵部尚书,调集各地兵马、整顿城防。于谦为守住国门,他亲自披甲督战,并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极大调动了全城士兵的士气。于谦虽是一介书生,但他熟读兵书,早年又随明宣宗朱瞻基东征西战,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他率军在德胜门、西直门等地血战五日,成功击退了瓦剌大军,硬生生将明朝从悬崖边上给拉了回来。

瓦剌发现俘了朱祁镇竟然没有丝毫作用,干脆释放英宗,让明朝内部争斗,而且这招确实也奏效了。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拥立景泰帝朱祁钰登基的于谦却主张“迎归但不复位”,于谦可能也不曾料想到自己即将要为这次错误决定付出生命的代价。

朱祁镇被瓦剌释放

公元1457年,景泰帝病重,在石亨、徐有贞等人的怂恿下,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再次登基称帝。

英宗复位后,徐有贞等奸臣诬陷于谦“谋立外藩”,以“意欲”之罪定罪。公元1457年2月,于谦被斩于崇文门,被斩当天,城中男女老少哀嚎声一片,百姓不想失去这样一位爱民如子的好人。

临刑前,于谦在牢狱中淡然写下响彻千古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以死寓志,哪怕是身死,也绝不与腌臜之人同流合污。

他为大明强行续命200年,却反遭人陷害。他的一生都在践行“社稷安危重于君王”的信念,以文臣之身行武将之事,以清白之躯铸民族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