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话题评述:“教书”和“育人”不可割裂
更新时间:2025-04-22 01:02 浏览量:1
【刘伟专栏】
话题评述:“教书”和“育人”不可割裂
近日看到某网友在其自媒体上推送的文章《老教师坚决不当班主任》,现择其几则骇人语句:
1.老教师不当班主任,不是说他们不热爱学生,恰恰相反,他们对学生的爱,正体现在不当班主任上!此话怎讲?班主任本来就不该由教师承担,因为它处于学校行政领域,跟教书育人的教师职业是背道而驰的。
2.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学生,而不是管理学生,这一点我们教师必须搞清楚!
3.今天的教师主要负责教学,管理学生应该是学校里的行政人员。二者从来泾渭分明,现在却混为一谈。让老师兼职管理学生,真的误人子弟。
4.在不得不兼顾管教的困境中,以教为主,尽量少管,这是教育真谛。
5.每个学生就像一棵树,有自己的本性和姿态,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培土施肥、浇水除虫,使他们健康成长。
这些荒唐无知的观点令人十分诧异吃惊!真不敢相信这是干了几十年教育工作的老教师说的话。反映出这位网友对教育的本质和教师角色定位十分不明确,对基本的教育常识视而不见,或者根本不认同。这倒提示了我们,有些人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对教师的职责定位仍然模糊不清,以致发出骇人听闻的奇谈怪论,因此有必要论述与强调“教书”和“育人”的内在关系。
“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这位网友倒也承认这一定位,如何理解这句话?“教书”和“育人”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维度,二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其核心内涵应该是,教书:传授知识、技能,表现为课程实施,侧重智育。育人:培养学生的人格、品德、价值观,侧重德育,指向人格培养。二者关系: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两者同等重要、不可分割。学生品德表现靠教育、引导和管理养成,这是所有老师的共同责任,换言之,只要当老师,就应该同时履行育人和教书两项职责,这是毋容置疑的,没有探讨的余地。有时候,组织教育管理学生还是教书的前提,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组织教学。
“班主任本来就不该由教师承担。教师主要负责教学,管理学生应该由学校行政人员承担。二者从来泾渭分明,现在却混为一谈。跟教书育人的教师职业是背道而驰的。”,这话实在令人难以置信,此系该网友极端割裂的理解。谁说过教学和育人从来泾渭分明?一所学校的行政人员有几人?管得过来吗?他还认为“如果老师兼职管理学生真的误人子弟;以教为主,尽量少管,这是教育真谛”。这样的观点更是令人哭笑不得,任何一个成年人都知道这是胡言乱语了。
这位网友认同“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学生”,但不承认“管理学生”。如何培养学生?培养什么内容?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我党的教育方针是使学生诸方面全面发展,这不又回到了上述教师的职责上来了:学生品德表现靠教育、引导和管理养成。
该网友把学生比喻为一棵树,“老师要做的就是培土施肥、浇水除虫”,这句话怎么理解?不修剪枝叶?与培育一棵树一样,培养学生一定是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应该全面顾及,不能顾此失彼。管理学生乃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不管理、不教育引导学生,就是老师的失职,应该没错吧?
从国际上看,多数国家的教师均承担育人职能。比如芬兰,教师需全面关注学生社会化发展,班级导师类似班主任;又比如近邻日本,教师轮岗肩负“学级担任”,负责学生生活指导工作。由此看来,班主任岗位与工作不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特色,而是多数国家的普遍做法。
至于说“老教师不当班主任”,这句话值得探讨。首先要明确只要是老师,就有教育、指导、管理学生的职责,老师和班主任都有此责任。无论是老教师还是青年教师,在学校需要时,都应该愉快服从工作安排,出色做好班主任工作。如有正当理由、特殊情况(如年纪大了,患有疾病,家务缠身等),允许申请不当或缓当班主任,前提是理由充分、领导同意。作为老教师的你不愿当班主任,但不能教唆影响其他老教师不当班主任。从教书育人的职责上看,不当班主任也不会一身轻松、万事大吉,课堂上需要科任教师组织管理学生秩序,学科知识传授过程中也要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平时还要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如课堂或课间遇到违纪学生应该及时制止与教育;参与班级学生教育管理委员会有关工作,等等。
观察发现,中小学教师中,适合当班主任的老师也就在40%(小学比例高些)左右,多数老师不具备当班主任的条件或不适合当班主任。因此,安排某位老师当班主任,说明该老师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热心学生工作,善于和学生打交道,领导与同事信任。该老师不可替代的个人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有些老师不具备当班主任的条件,即使以锻炼自己为由申请当班主任,学校领导也会犹豫迟疑,不可能马上满足这些老师的愿望。有专家指出,如果一位老师只能教书,没当过班主任,一定是有缺陷或不完整的老师!任何岗位(职业)都有其内在的条件与要求,对每一位入职者来说,总有一个适合不适合的实际。如果事实证明适合岗位,肯定皆大欢喜;如果不适合岗位,都会感到很遗憾。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条件与要求的确很多且很高,会教书,不一定会育人,不一定擅长与学生与家长打交道,所以才会出现少数老师适合当班主任的现状。
从现实需求看,班主任角色不可替代。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责任人”需要明确。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协调者,若取消这一角色,学生及班级日常管理(如上传下达、集体活动、矛盾调解、家校沟通)将陷入混乱。指望行政人员或家长自发协调是不现实的。班主任也是学生心理与情感联结的纽带。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对班主任有着天然的情感依赖,这种信任关系是解决青春期问题、校园欺凌等事件的重要渠道,单纯的科任教师难以深度介入学生生活。
教育不是生产流水线,教师也不可能成为“知识快递员”。“只教书不育人”的主张看似保护教师,实则弱化教育功能,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最终会降低社会对教师的专业尊重。
主张“只教书不育人”的根源在于老师对现状的消极与逃避。现实是,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不情愿当班主任,其背后涉及多重复杂因素,既有工作本身的挑战性,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如:工作负荷远超教学,责任与压力巨大;学生任性不听话、难管理;家校矛盾尖锐,家长投诉可能直接导致班主任被问责,甚至被处理;班主任津贴与工作量、劳动强度不成正比,等等。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如果仅因当前困境就放弃育人职能,无异于因噎废食,这样做既不符合教育规律,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教师处境。
班主任岗位的困境本质是当前教育系统中各种矛盾集中体现的缩影。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不情愿当班主任,这不仅是老师、学校、教育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若不解决深层次机制问题,仅靠“奉献精神”召唤与呼吁,难以扭转老师的抵触、应付心理。应该多管齐下,齐抓共管,妥善、有效处理与改善这一棘手现象。
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制定解决方案。
1.明确边界,减负增效:让教师回归教育的专业性,减少非教学事务等无关干扰。明确责任边界,增设专职管理岗(如学校领导干部、年级分管干部包班)分担压力。全员育人导师制(每位干部教师负责联系若干名学生)或班级学生教育管理委员会(包班干部、班主任、科任教师组成的专职团队)都是不错的选择。
2.保障权益,提高待遇:建立教师容错清单与机制,区分“失职”与“不可控因素”。合理界定教育惩戒权,关键时刻力挺班主任,保护班主任合法权益。实质性增加班主任津贴(其他包保干部教师也可视情况给以适度的津贴),建立班主任职级制度,与薪酬、晋职晋升挂钩。
3.部门配合,专业协同:让育人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而非教师孤军奋战。配备心理健康辅导教师、法律顾问、校园社工、家校矛盾纠纷协调处理团队,建立危机事件应急预案与处理机制,避免将所有压力集中于教师。
4.双向奔赴,家校共育:在学生教育管理问题上,家校联手不可或缺。成立家校委员会,通过《家校公约》明确家长责任(如家庭教育、手机管理、家校联系),避免学校和老师无限兜底。通过家长学校明确权责,传授、交流学生教育管理方法与经验。遇到问题,应冷静沟通,相互尊重,协商解决,或者交由家校矛盾纠纷协调处理团队解决,避免教育责任单方面倾斜。
教书育人的本质是用教育用生命唤醒生命。它要求教师既做“经师”(传授知识),更要做“人师”(塑造灵魂)。无论是教师、家长、学生还是整个社会,都应该从这一理念中重新思考教育的真正意义:知识传授与品德养成的统一。
教育从来不是一场孤军奋战的征程。为使学生健康成长,希望相关人员各负其责,携手共育。如此,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则不再是单枪匹马的跋涉,而将成为一场友好温暖的同行。把教书育人这一百年大计做得更好绝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