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幸福只能由人文学科来探讨
更新时间:2025-04-22 14:46 浏览量:2
每个人都渴望幸福,而且为了幸福要努力奋斗。而幸福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众口不一,似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感受到的幸福。倘若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那么幸福就只能由人文学科来探讨。
人和人感受到的幸福是不一样的,有人认为吃美食是幸福,有人认为旅游是幸福,有人认为睡大觉是幸福,还有人认为交朋友是幸福,有人认为自己独居是幸福,有人认为儿孙满堂是幸福。人们总是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但在追求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磨难,战胜挫折和磨难之后,就会感受到幸福。就好像一个人整天坐在屋里吃喝不愁,感受不到幸福,倘若让他来一次亡命狂奔,跑了二里地,累得通身是汗,气喘吁吁,这个时候让他到屋里歇着,他就会感受到幸福。倘若和平时代,很多人感受不到幸福,让他们经历一次战争,他们就知道什么叫幸福了。经历战争的人认为,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就好像古人认为生存是第一要义,活着就是人生最大的目的,至于其他的事情都可以看淡,没必要太过于用心。人文学科可以探讨幸福,哲学家可以定义幸福,可以深入到意识层面探讨。文学家可以描写幸福,描写的对象不同,写出来的幸福也是不同的,甚至因此而写出了奇幻的文学世界。美术家可以画自己认为的幸福,把自己认为的幸福展现在人们面前。音乐家可以用乐曲演奏自己感受到的幸福,也可以演奏别人描述的幸福,当然会唤起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感触。
理科生来探讨幸福,当然也是可以的,并不是说理科生没有感受到幸福。倘若用物理、化学或数学推导的方式来探讨幸福,就会舍本逐末。就像有人探讨笑的来源,制造了说相声的公式,按照公式来说相声,就有点舍本逐末的意思了。人文主义情感不是公式能推导出来的,也不是按照公式就一定能产生好的效果。尤其是比较主观化的体验,只能由每一个人去亲身体验,而不能用公式来推导。即便有所谓的数学家,声称用公式推导出幸福,叫做幸福公式,也只是用情感配上数学符号来说明。真正的幸福是每个人体验到的,不是他人说的,也不是权威宣扬的,更不是网络信息灌输的。自己的幸福自己知道,别人无法代替。而对于幸福的探讨,大多都由人文学科来完成,不能用数学公式推导,也不能用物理学的理论解释,不能用化学方程式来解释。人的情感是变化的,可能今天吃美食感觉到幸福,明天吃美食就感觉到厌恶,很可能旅游又成了他感到幸福的方式。人的情感容易见异思迁,容易被外界迷惑,也容易产生误解。可以说,每个人都无法完全认识世界的真相,只是生活在“深刻的片面之中”。而这种“深刻的片面”只能由人文学科来探讨,理科探讨的时候似乎容易产生很大的歧义。
虽然理科生也会感到幸福,但这种幸福并不是他们能够完全描述的,也不是他们能够研究透彻的。用脑科学的理论来看,幸福只不过是大脑分泌了一些多巴胺而已,或者分泌了一些内啡肽,但这种分泌机制以及引起的大脑的反应却不是脑科学研究者能够研究透彻的。每个人的大脑反应的时间是不同的,倘若从大脑本身来研究人类的认识,是不是舍本逐末?倘若离开了大脑,离开大脑的意识和反应,研究人类的情感,是不是舍本逐末?人类至今无法研究大脑的奥秘,无法知道大脑是如何反映客观世界的,也不知道每个人的幸福感究竟是从何而来。倘若按照心理学的理论来看,人类感受到的幸福是以前信息刺激的结果,就是以前人们接受了信息,认为某些活动方式可以获得幸福,但这种刺激和别人感受到的刺激是不一样的,以至于人们认识到的幸福也是不一样的。但有人类共同认识到的幸福,那就是和平,家庭和睦,人际关系良好,衣食无忧,本身就是幸福。而这些条件的创设需要人文学科、社会学科以及理科研究者共同努力。只不过人文学科在探讨幸福方面,具有更丰富的情感和经验,也更容易让人们认同。
理科生探讨幸福似乎总是走向偏激的境地,词不达意。倘若理科生也懂人文学科,用人文学科的方法来探索幸福,当然会获得不一样的体验。世界究竟是怎样构造的,几乎没有一个人能说清楚。不能认为理科生认识的就是错的,也不能认为文科生认识的就是错的。霍金和马斯克都说过,世界是虚幻的,起码有90%以上虚幻的成分。如此来看,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认识的世界都是虚幻的,而产生的各种认识也是不切实际的,很容易成为个人化的体验和认识,唤起别人的体验和认识,就有了共同的体验和认识,但又不是完整的体验和认识,很可能走上了偏激的境地,只是没有人提出来而已。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人文学科的学者可以探讨,理科的学者也可以探讨,但谁能探讨得较为深入,谁能感触更深,还是人文学科的学者探讨和感触最深。
并非人文学科的学者都多愁善感,多愁善感也不一定成为探索幸福的必要条件,而是人文学科涵盖面非常广泛。人文学科的学者又大多能够跨学科读书,研究,很容易从哲学、艺术学、心理学、美学、文学、社会学等学科综合研究所谓的幸福,当然就会有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成果。如果在实验室里搞所谓的幸福研究,就真的闹出笑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