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桥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75岁姜昆在美国洛杉矶被偶遇,坚守高雅艺术的他,终究落了俗套

更新时间:2025-04-23 11:41  浏览量:7

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近期,75 岁的姜昆在洛杉矶被偶遇和家人朋友组团在日料店吃寿司。

消息一经传出,网友们炸开了锅,有人指责他 “国内赚钱国外花”。

在大众眼中,作为老一辈艺术家,姜昆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

这样在国外惬意享受日料的场景,与大家心中对他的传统认知产生了冲突,也因此引发了诸多争议和猜测。

但他遇到的争议远不止这些。

从相声艺术大师到口碑陷入滑铁卢。

坚守高雅艺术的姜昆,终究落了俗套。

早在2022 年虎年春晚,姜昆和搭档戴志诚表演的相声《欢乐方言》,

被部分网友指出与大山 2019 年在多伦多海外春晚上表演的《大山侃大山:北京人说不了广东话》桥段相似。

一时间质疑姜昆抄袭的声音甚嚣尘上,众多网友纷纷在其评论区痛骂。

好在大山及时出面澄清,称姜昆是他的老师,这个作品是姜昆早在 1987 年就公开表演过的,自己表演的版本也是姜昆传授的,这才让真相大白。

立雕像事件同样将姜昆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2013 年,河南宝丰县的马街书会为姜昆等一众老艺术家设立雕像。

但有人认为立雕像一般是给已故且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姜昆当时健在,并且质疑他的成就还未达到能立雕像的高度,觉得他 “德不配位” 。

不少网友吐槽,认为还有很多为国家和人民做出重大贡献的英雄都没立雕像,不应该先给姜昆立像,此事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除此之外,他跟郭德纲之间的斗争更是是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2006 年,一场 “反三俗” 运动在相声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而姜昆正是这场运动的发起者之一。

当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声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变革,

部分相声作品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追求商业利益,出现了内容低俗、媚俗、庸俗的 “三俗” 现象,严重影响了相声艺术的形象和声誉。

姜昆深感忧虑,他认为相声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应当坚守艺术底线,保持其高雅的品质和文化内涵,

于是高举 “反三俗” 大旗,呼吁相声界同行共同抵制 “三俗” 之风,净化相声舞台,让相声回归到艺术的正轨。

在实施 “反三俗” 行动过程中,姜昆多次在公开场合发表演讲,强调 “反三俗” 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呼吁同行们共同努力,提升相声作品的质量和品味。

他还通过组织会议、发布倡议书等方式,推动 “反三俗” 运动在相声界的广泛开展。

在他的努力下,“反三俗” 成为了当时相声界的热门话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反三俗” 运动的开展,对德云社等相声团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德云社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接地气的作品,在当时深受观众喜爱,但部分作品也因内容较为通俗,被指存在 “三俗” 问题。

面对 “反三俗” 的压力,德云社不得不对演出内容进行调整和整改,更加注重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质。

一些经典作品在表演时对某些可能引起争议的内容进行了删减或修改,创作方向也逐渐向更积极健康、更具思想性的方向转变。

比如德云社的一些作品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以更正面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

这一行动也引发了郭德纲等人的反击。

郭德纲认为,相声本就是源于民间的艺术,要贴近百姓生活,其所谓的 “俗” 是通俗而非低俗,是为了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他觉得 “反三俗” 运动对德云社的指责过于片面和苛刻,是对德云社发展的一种阻碍。

郭德纲在一些场合通过相声作品和言论,对 “反三俗” 进行了回应和调侃,表达了自己对相声艺术的理解和坚持。

他的这些反击言论,进一步加剧了双方之间的矛盾和争议,也让 “反三俗” 风波成为了相声界一段备受争议的历史事件。

不过,姜昆能掀起“反三俗”运动,或许也是跟他的学艺经历有关。

崭露头角

1950 年,姜昆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 ,自幼便对相声艺术展现出浓厚的兴趣。

小时候的他,常常沉浸在侯宝林、郭启儒等相声前辈的经典作品中,

那些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表演,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他,在他心中种下了热爱相声的种子。​

1968 年,年仅 18 岁的姜昆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奔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在北大荒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他不仅锻炼了坚韧的意志,还与文艺表演结下了更深的缘分。

一次偶然的机会,姜昆观看了郝爱民、李文华等相声前辈的演出,深受触动,从此坚定了走上相声创作和表演道路的决心。

此后,他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华,逐渐在地方上崭露头角。

1974 年,他与师胜杰合作的相声《赫哲新花》和《林海红鹰》在黑龙江名声大噪,正式踏入公众视野。

这两部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诙谐的表演,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可,也为姜昆的相声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拜师马季

1976 年,对于姜昆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一年,他与师胜杰代表黑龙江参加全国曲艺调演,表演的相声《林海红英》凭借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幽默的表演风格,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喝彩和掌声。

演出结束后,马季找到姜昆,表达了对他的欣赏,并询问他是否愿意加入中央广播说唱团,成为一名专业的相声演员,同时还流露出想收他为徒的想法。

面对马季抛出的橄榄枝,姜昆喜出望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就这样,26 岁的姜昆正式拜入马季门下,成为了马季的得意门生,开启了他在相声艺术道路上的辉煌征程。​

进入中央广播说唱团后,姜昆在马季的悉心指导下,开始系统地学习相声艺术。

马季对姜昆要求极为严格,不仅传授给他相声的基本功和表演技巧,还教导他如何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

在马季的影响下,姜昆逐渐领悟到了相声艺术的精髓,他的表演水平和创作能力得到了飞速提升。​

在马季的指导下,姜昆开始尝试创作并表演新的相声作品。

他与马季合作的相声《迎春花开》,以独特的视角和诙谐幽默的语言,展现了农村的新变化和新气象,一经推出便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这部作品不仅让姜昆在相声界崭露头角,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在相声创作道路上不断探索的决心。

此后,姜昆又陆续创作了《喜事》《科学院的春天》《爱的挫折》等一系列优秀相声作品,

这些作品紧贴时代脉搏,反映社会现实,充满了生活情趣和时代气息,深受观众喜爱,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在与马季的合作过程中,姜昆不仅学到了精湛的相声技艺,更从马季身上学到了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敬业精神。

马季对相声艺术的热爱和专注,深深地感染着姜昆,让他明白了作为一名相声演员的责任和使命。

姜昆深知,自己能够遇到马季这样的恩师,是人生中最大的幸运。他倍加珍惜这个机会,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希望能够不辜负恩师的期望。

春晚常客

1983 年,中央电视台举办首届春节联欢晚会,这是中国电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姜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作为编导组成员之一的姜昆,身兼节目策划、剧务、相声演员以及主持人等数职,全方位地参与到了春晚的筹备与演出中。

在首届春晚的舞台上,姜昆展现出了他的多才多艺和卓越的主持、表演能力。

他与马季、刘晓庆、王景愚共同担任主持人,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亲切自然的风格,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同时,他还表演了三段相声,与李文华合作的《错走了这一步》更是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不少观众意犹未尽,纷纷打电话要求他继续表演,

于是姜昆又加演了两个相声小段,为晚会增添了更多欢乐。

此外,他还与李谷一共同演唱了电影《刘三姐》的插曲,展现了他在歌唱方面的才华。​

从 1983 年到 1994 年,姜昆连续 11 年登上春晚舞台,成为了春晚的常客。

在这期间,他为观众带来了许多经典的相声作品,如《虎口遐想》《电梯奇遇》《楼道曲》《着急》等。

这些作品紧贴时代脉搏,反映社会现实,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展现了人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可惜之后他的口碑就因经常在美国被人偶遇而走向了下坡路。

结语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没有低俗等不良引导。

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