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桥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我的调解故事|“金花”十年解千结 柔肩担起法与情

发布时间:2025-05-06 15:36:58  浏览量:3

“一碗水端平,千条线理顺”。清晨的南营法庭,“金花调解室”的门总是最早打开。42岁的刘伟一边查看全流程办案系统,一边用手机回复当事人的咨询留言。作为两个女儿的母亲,她把更多时间留给了法庭里“吵吵闹闹”的家长里短、纷争纠葛。十年间,从鸡毛蒜皮的婚姻家庭纠纷到错综复杂的建设工程纠纷,她调解了600余起案件,写满了一本又一本泛黄的调解日志。

“调解不是判案,得让双方都服气。”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面对因拆迁置换房屋反目的兄妹,她顶着烈日走访村里了解情况的老人,积极向村委会了解情况,最终用一张泛黄的分家协议让双方红了眼眶;调解农民工讨薪纠纷时,她连续三天到工地核对账目,嗓子哑了仍坚持逐条解释法律条款,当事人说:“她说话不偏不倚,像秤砣一样准。”

家事纠纷的“摆渡人”

“法理之外,更需人情温度”。在家事纠纷调解中,刘伟独创“三心工作法”——倾听耐心:让当事人“倒苦水”,用一杯热茶消解怨气;共情暖心:以“我也是母亲/女儿”的身份代入角色,唤醒亲情纽带;方案贴心:设身处地设计“不伤脸面”的调解方案,如“分期支付赡养费”、“探视权弹性化”等。

2024年寒冬,一对夫妻在法庭门外大打出手闹离婚,女方因精神不太正常拽着丈夫的衣服破口大骂,在推搡的过程中丈夫猛地一把把她推到在地。女方坐在法庭门外的路上痛哭。刘伟见状后没有急于调解,而是先和村书记联络,并连续三次到村委了解情况,最终了解到系男方拆迁置换了两套房屋,女方母亲挑唆女儿离婚,想让女儿离婚后获得房子归其所有并居住,在了解到矛盾根源后,经过一个多月的持续跟踪,最终借助村委力量使双方重归于好,挽救了这个特殊的家庭。

复杂纠纷的“破局者”

“再难的结,也得找到线头”。面对涉案金额超千万元的商品房逾期交房纠纷,刘伟展现出超常的韧性。她白天联系开发商了解施工进度,晚上逐户梳理20余名业主的诉求差异,把每户业主情况列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开发商的一位项目负责人感慨:“她把案件事实掰开了揉碎了讲,连财务明细都算得比我们还清楚!”

2024年9月,一位工程承包商到法庭诉说一年多来因拖欠工程款问题多次奔波往返于外地,但最终无果,导致自己无法向30多位农民工发放工资。“上面的钱不给我,我也没钱给大家发工资”,当事人向刘伟诉苦。考虑到当事人拖欠工资并非本意,刘伟让双方本着互让互谅原则进行调解,同时积极联系发包方,理清各方责任和矛盾根源,为当事人分析在法律关系中应承担的责任。经过多次电话沟通,终于使工程款顺利交付,农民工工资也在年前得到兑现。一桩桩、一件件,她凭着对调解工作的热爱,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展现了一位女性人民调解员的铁肩柔情。

三朵金花的“同心结”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在“金花调解室”,刘伟与另外两位姐妹组成“法治娘子军”,将“法庭有金花,调解和万家”的调解理念融入调解全过程,她们创新实践了“一个抓住,两个找到、三个共情、四个借力”的诉前调解“四步口诀”。三人巧用“古人分家”、“六尺巷”等故事化解宅基地纠纷,用乡音土话讲解“彩礼返还”、“遗嘱订立”等法律知识。十年间,这间小小的调解室里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调解了无数个案件,但最让她们欣慰和自豪的,是当事人送来的喜糖、团圆合影和那句“多亏你们,这个家没散”。

【后记】

妈妈是法庭里的“解扣超人”

调解员刘伟的手机24小时开机,女儿曾抱怨:“妈妈总是先接别人的电话。”有一次女儿和同学们一起经过法庭的时候,孩子指着法庭方向骄傲地对同学说:“我妈妈在那里帮人‘化官司’!”

十年风雨调解路,刘伟在2022年被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评为“全省法院特邀调解员月度之星”,2023年被周村区人民法院评为“调解工作表现突出个人”。她调解的案件多数是涉及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土地承包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看起来简单但却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虽然调解了600余起案件,但她更看重那些“看不见”的收获——曾经对簿公堂的兄弟重拾亲情,剑拔弩张的邻里互让院墙,农民工握着到账短信发来的那句“妹子,俺们到家了”。这朵绽放在基层的“解忧金花”,正用法律的温度与女性的智慧,让和谐之花在乡间阡陌悄然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