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桥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这鞋不挤脚!”母亲怒吼上热搜:多少孩子,正在被“为你好”绞杀

发布时间:2025-05-07 15:51:55  浏览量:8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221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33个词条

01

过一个帖子,帖主说,自己小时候非常害怕买鞋子。

因为每次试穿的时候,都会和母亲发生这样的对话。

母亲:“你感受一下,舒不舒服。”

帖主:“不舒服,不想要,挤脚。”

母亲:“不可能。”

帖主:“鞋子小了,挤得脚疼,我不想穿。”

母亲:“这个鞋子正好合脚,我摸了你脚趾前面,不挤脚。”

帖主:“侧面挤脚,小脚趾的地方。”

母亲:“这个鞋底很软你知道吗?穿起来特别舒服,我都不敢想有多舒服。”

帖主:“我不想要,我不穿。”

母亲发飙:“那你要穿什么鞋?你就那几双鞋来回穿,我给你买鞋还买错了吗?你需要一双皮鞋!没有皮鞋你怎么办?这是名牌你懂吗,名牌,你知道这鞋多少钱吗?”

帖主不说话,母亲去结账。

最后,帖主捧着一双穿起来很痛的鞋回家,之后再也没穿过。

更离谱的是,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发生在帖主五六岁的时候,买那双鞋的时候,帖主已经18岁了。

18岁的帖主反复说鞋子挤脚,母亲却坚持不可能。她摸过鞋头、夸赞皮质柔软、强调品牌价值,唯独不愿承认孩子的脚在疼。

这一幕荒诞却熟悉

少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一双明明不合脚却被强行买下的鞋?

它可能是被逼着学的钢琴、填志愿时必须选的专业、强行塞来的为你好的人生建议……

父母们坚信自己摸到了鞋头留出的合理空间,却对小脚趾的淤血视而不见。

问题从来不是鞋,而是父母眼中那个不存在的孩子。

02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足够好的母亲概念,即父母需要看见并回应孩子的真实需求

但现实中,许多家长爱的只是一个自己幻想中的孩子

湖南考生小张在高考后收到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专业的录取通知,却被父亲偷偷登录系统篡改为本地医学院临床专业。

父亲对媒体解释:"动画都是不务正业,当医生才有地位。"

小张绝食抗议无效,入学三个月后抑郁休学。

网友发现其父亲朋友圈背景仍是儿子高考成绩单,配文"我培养的985苗子"

知乎上曾经有个话题:父母过度期待有多可怕?

一名ID"阿南"的用户分享妹妹的故事:15岁妹妹连续三年凌晨5点起床学习,在书桌刻满"必须考清华"

某夜突发脑溢血送医,抢救时母亲还在责怪:"明天月考,你这样怎么进年级前十?"

最后,妹妹没能抢救过来。

妹妹去世后,家人整理遗物发现日记本写着:"如果我能死在考场上,妈妈会不会终于满意?"

豆瓣小组有个热帖:父母皆祸害。

大学生@兔子不吃肉 发帖称,自己因环保理念成为素食者,寒假回家却被父母强行喂肉。

父亲将红烧肉混在素菜里骗她吃下,她发现后,父亲得意大笑:"你身上哪块肉不是我们给的?"

她连夜逃回学校,收到母亲的59秒语音:"你阿姨们都说我们养了个怪物!"

这些案例中,父母爱的从来不是眼前真实的孩子。

他们爱的是"医生世家"的体面,是"完美 学霸"的奖杯,是"听话木偶"的顺从,唯独不爱那个会疼、会哭、会反抗的血肉之躯。

他们用"为你好"的刻刀,一点点削去孩子的棱角,直到血肉模糊的成品,终于能嵌进自己设计的模具里。哪怕里面装的,早已是一具行尸走肉。

这种控制式关爱表面上是为了孩子好,实则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

孩子说"我疼",父母回"你错"

多少孩子就这样被驯化成"感官失语者":不敢信任自己的痛觉,不敢坚持自己的判断,自我认知从此崩塌。

他们越变越不自信,甚至终其一生都在寻求自己的价值。

03

看过一个新闻,一个女孩因为父母都是博士,觉得达不到父母的目标,学业压力太大服药自杀。

编辑搜图

女孩的遗书是全英文的,但尽管如此,她仍然不认为自己配得上这个世界,觉得自己不够好。

但是,到底要多出色才算是真正的出色呢?

优秀其实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所谓的优秀,很多时候不过是一种心理感觉,“我觉得我是好的”。

而这个感觉,最初的源头就来自于父母的认可。

健康的孩子会通过父母的眼睛确认自我价值。

而当这面镜子永远映照的是父母的期待而非真实的孩子时,他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却连丢失了什么都不知道。

那些抑郁休学的、30岁还在啃老的、反复陷入虐待性关系的成年人……追溯根源,往往都能看到一个从未被真正注视过的童年。

很多父母习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思维,然而这些爱裹挟了强迫的力量,最后都变成了伤害。

郭麒麟曾参演话剧《牛天赐》,谢幕时,郭德纲突然出现,郭麒麟愣了一下,接着两人相拥。

当郭德纲说出:“演得不错,比我强”时,郭麒麟突然泪崩。

原来,郭德纲从小对儿子就极其严厉,也鲜少称赞儿子,一直采取的是“打击式”教育。

为了得到父亲的关注,郭麒麟一直很努力,不仅在16岁就举办了自己的个人相声专场演出,也在许多节目中获得了业界的多方赞誉。

即便如此,这一切也从未得到父亲的认可。

终于在这次话剧表演上,他的努力让爸爸“看见”了,这才喜极而泣。

​当我们谈论"父母看不见孩子"时,本质上是在追问:

一个人究竟要流多少血,才能被承认拥有疼痛的资格?

那些在论坛上嘶吼的年轻人,不过是在完成最原始的生存确认:我疼,故我在。

作家刘瑜在给女儿的信中说到:

如果你想当一个银行家,那就去努力吧,但如果你仅仅想当一个面包师,那也不错。

真正优质的亲子关系,应该用一份包含着尊重、理解、沟通的爱来维系,而不是控制和打击,索取和占有,裹挟和监控。

要建立这样的关系,就必须破除“为你好”的执念,试着“看见”孩子真实的灵魂。

如果你觉得孩子执意要走的那条路很危险,请不要告诉他:别走,危险。

而是告诉他:什么时候害怕了,我随时来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