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之歌|“大国焊匠”刘伟:“智慧”弧光点亮创新之路
发布时间:2025-05-08 07:21:53 浏览量:5
【劳动者之歌】
“智慧”弧光点亮创新之路(主题)
杨明清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嫱 通讯员 申泽帅
在山东海阳核电站的焊接车间里,一台造型独特的银色机器人正灵巧地穿梭在直径仅200×200毫米的狭长结构中,焊枪喷吐的红色火焰宛如跳跃的精灵。
这台被工友称为“霹雳鼠”的智能焊接机器人,凝结着全国劳动模范刘伟18年的心血与智慧。
从青涩学子到“大国焊匠”,这位“80后”工程师用千万次焊接试验和无数不眠之夜,在我国三代核电自主化征程中镌刻下属于中国产业工人的荣光。
突围
2007年盛夏,刚入职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的刘伟,目睹了令人难忘的一幕:加拿大专家在调试进口焊接设备时,故意用帆布遮挡操作界面,核心技术参数被列为“绝密”。这个场景,灼痛了这位年轻人的心,也点燃了他的斗志。这一晚,他失眠了。
2013年,AP1000机组钢制安全壳多个子部件焊接遭遇重大技术瓶颈。面对厚度近50毫米的高强钢板,插入板与贯穿件套筒只能采用最为原始的手工电焊工艺,由于结构设计的特殊性,焊后应力无法释放,传统手工焊接合格率不足70%,一旦返修,每处缺陷都要耽误半个月工期。
刘伟和团队成员在40℃高温的车间里连续奋战3个月,通过改良工装结构,创新性地将气保焊与机械装置结合,首次实现该产品机械焊接,合格率提升至98%以上。他们后续又将离散型机器人技术与气体保护焊结合,实现了该产品90%以上整体焊缝的自动化焊接,一次性焊接合格率达到100%。
这项突破,填补了我国环吊梁自动焊设备及工艺国产化的研发空白,更使原本需要16个人焊接两个半月以上的单机组焊接周期,整整缩短了30天。
极致
“核电站的焊缝工作,必须比钻石更纯粹。”这句话刘伟常挂在嘴边。在CAP1400机组燃料格架焊接中,要在指甲盖大小的区域内完成360度环焊,精度要求堪比微雕。
记不清又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刘伟带领团队设计出系列微型氩弧焊枪,将焊枪摆动幅度控制在0.2毫米以内。这个被同事们称为“绣花针工程”的项目,最终实现了一次合格率100%,相关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创新之路,永无止境。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三代核电示范工程空气导流板制作项目中,面对铝合金焊接反光识别难题,刘伟带领团队进行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科技攻关。
他们改造普通摄像头的光学滤镜,模拟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焊缝轨迹,最终在连续23小时跨越6座城市的极限测试后,成功开发出国内首套核电铝合金智能焊接系统。如今,这套设备已累计完成1.85万米完美焊缝,让曾经人人避之不及的“苦差事”变成了抢手的“香饽饽”。
18年职业生涯中,刘伟创造性地改进30余项焊接工艺,其中将不同直径、不同壁厚的核级管道“多层多道标准焊接法”形成标准化手册,让管道焊接有了“金钥匙”,焊接合格率稳定在99.6%以上;研发的数字化智慧焊培系统,通过焊接数据实时记录与分析,让学员们在焊接练习中针对性快速调整焊接参数,培养周期缩短40%。这些创新成果持续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让中国核电焊接技术跻身世界第一梯队。
薪火
2022年深秋一日,在刘伟领衔的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里,“00后”焊工修昊宇正对着试件皱眉。不锈钢管道焊接总是出现内凹塌陷,连续3次内部摸底考试失利让他萌生退意。
刘伟没有多说,挽起袖子为他示范起操作:“手腕要像云朵般柔软,送丝节奏要如春雨般均匀。”经过特训,修昊宇不负众望,在此后的山东省技能大赛中勇夺三等奖,并助力团队荣获省二等奖,成为大赛目前最年轻的获奖选手。
齐鲁巾帼工匠获得者徐颖慧说:“刚下车间那会,正好遇到车间设备改造,我在本子上画了草图,刘工路过看见了,和我说想法不错,现场还帮我优化了几处问题,鼓励我把想法落地,后续还推荐我参加公司五小创新活动。”
这种传承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刘伟创新打造的“三维育人体系”,将理论教学、虚拟实训、实战演练有机融合。他将经验融入至6项行业焊接标准中,编写的培训教程已成为使用多年的经典教材。在公司的大力支持和刘伟的悉心指导下,截至目前,有42名技师的团队,8人获省市级工匠称号,团队累计斩获58项省部级技术奖项。
近些年,刘伟的不眠夜中多了新的内容——备课。目前,他担任十余所院校工匠思政导师,多次受邀参与指导技术型蓝领培养社会实践活动,累计宣讲70余场,听众超230万人,连续8次获国家、省部级宣讲比赛金奖。
2024年全国职工宣讲比赛现场,当他讲述团队在技术被国外垄断的情况下,自主开发核电焊接机器人的故事时,全场观众自发起立鼓掌。
从AP1000到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示范工程,从山东海阳到冲出国门,刘伟用焊枪作笔,以钢铁为卷,和同事们一起,书写着中国核电人的创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