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桥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西藏历史文化十四讲》序

发布时间:2025-05-14 13:40:04  浏览量:2

喜饶尼玛

北京纷纷扬扬的雪花,漫天飞舞,飘落四周。寒冷的冬夜,最适宜的事情,即是展卷就读。恰在此时,在温暖的书房里,翻阅刘伟先生的书稿,文字流畅,条缕分明,故事性强,图文并茂,读来倍感亲切,不忍罢手。

我对这部书稿的作者,是熟悉的,虽然已经记不清楚何时因何结缘,但感觉就是亦师亦友的老相识。我向来对他是钦佩的,当然不是因为他曾经担任过国家级媒体的领导,而是因为那一篇篇及时、深刻、精彩的新闻报道。我知道这个名字时,他还在西藏。

刘伟是一个记者,曾长期在西藏生活工作,写过许多关于西藏的新闻报道。作为“藏二代”,他足迹遍布西藏的山山水水,甚至徒步走进了当年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墨脱县。稍微对西藏有一点了解的人都知道,徒步到墨脱,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读过对他的专访,诚如斯言,他把最好的青春岁月留在了西藏,缘于他对西藏真挚的感情。他说过,作为一名记者,能在西藏有一段经历,是自己的幸运,对西藏高原这片热土的激励,唯有心存感激。我知道不少“藏二代”都有西藏情结,视西藏为第二故乡。他们对西藏的情,是放在心里,能对三五知己,围炉而坐,就西藏的昨天和今天,热泪盈眶地开怀畅谈。遗憾的是他们中很多人却没能提笔,将西藏的过往,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记录下来。刘伟先生责无旁贷地担起了这份责任,他多年来除了写下了大量有关西藏的报道,还激情澎湃地创作了不少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内容大都与西藏有关。如通讯报告文学集《西藏脚步声》、散文集《告诉你个真西藏》、长篇散记《苍茫西藏》、长篇纪实《十一世班禅坐床记》等等。

几年前,一次学术会议闲暇之时,我们曾谈到离开现在岗位后的生活。他坦言西藏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是他未来关注的课题,要讲好西藏故事。可见他对西藏的热情是何等的深。这些年,刘伟利用在大学讲课的机会,以自己在西藏近30年生活工作的经历,以及学术知识方面的长期积累,利用讲座的形式,就西藏历史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文化特质,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我们知道,涉及西藏历史、文化的著作车载斗量,不可计数。但是,刘伟先生这十四个普及西藏历史文化知识的讲座,汇集成册,给人们提供了一扇了解西藏的窗户,可谓难能可贵,善莫大焉。西藏的历史上溯远古,特别是从吐蕃时期即开始与中原地区密切相连。前些天,国家文物局公布了四项有关西藏的重要考古成果,范围涉及阿里、日喀则、拉萨等地。除了考古发现史前西藏高原聚落遗址,出土石器、骨器、陶器以外,当雄的吐蕃墓地遗址出土了金银器、珠饰、围棋子、纺织物等,以实物证明了中原地区与西藏高原各民族交流的历史。

刘伟书稿以十四个讲座为主线,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史料的准确,所言有根有据,但也注意从历史上西藏地方学者一些具有宗教和传奇色彩的著作中梳理出有价值的材料予以佐证。以下试举几例:

“吐蕃三法王”一章,通过吐蕃最有作为的三个赞普的介绍,简述了吐蕃时期藏民族的辉煌历史。唐王室与吐蕃王室联姻,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先后进藏,带去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纺织等先进技术,密切了藏汉关系,推动了藏汉文化交流。影响之重大,绵延至今。

他的“简述西藏地方史”,实际上是一篇提纲挈领的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他抓住的几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如唐蕃会盟、凉州会晤、多封众建、格鲁崛起、章程治理、和平解放,通过条分缕析,使西藏漫长的历史有了一个清晰简明的轮廓。

“西藏民间三圣”非常有意思,集中在一起写,读来感触良多,颇有启发。武圣格萨尔、药王宇妥·云丹贡布、藏戏鼻祖汤东杰布三个人物在西藏家喻户晓,虽然民间传说多,但历史史料也有很多记载。西藏很多真实历史与民间传说颇难辨析,正如同刘伟在《苍茫西藏》一书的封底上的文字:“这是一个众神与凡人共同生存的世界,生命的短暂与永恒在此间达到了一种美妙的和谐”。意识到此,并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则实属不易。

关于“十七条协议是20世纪西藏历史的分水岭”一文,西藏有党史专家评价极高,认为是宏大之叙事,文章以历史大背景为坐标,将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西藏前50年的危机与和平解放后的三次飞跃、十七条协议签订的前后历史及经过清晰阐述,并与新西藏的历史跨越、新时代西藏的成就联系起来,思想深邃,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是对十七条协议的历史意义最好阐释之一。

在阅读中,我注意到刘伟在几十年的记者生涯中养成的职业习惯。有关西藏的新闻报道是他的强项,除了常规性新闻报道,他还能将兴趣的触角延伸到西藏的历史、地理、建筑、壁画、唐卡乃至鲜有人关注的佛造像“擦擦”。正是因为如此,他的文章才带有温度,真情实感由心底而生。

读到他的书稿,我们看到他不仅仅从故纸堆中挖掘相关史料,也非常注意亲身体验和实地采访,这就使他的见解在文章中有了感性的亲和力与理性的说服力,生动活泼的文字,引人入胜,收获非浅。他对西藏既热爱又敬畏、既浪漫又理性的精神,贯穿全书,值得充分肯定。他谦虚地认为“自己未经正规的学术训练,书中亦有与他人不同的观点,免不了有谬误之处。”但我认为这也许正是刘伟先生此书的最大特点,摆脱一定程式的写作,发人之所未发,正是读者希望看到的。至于“谬误”,则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完美毕竟只是写作追求的目标。

新华社高级记者、光明日报副总编刘伟先生在西藏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影响力都是很高的,既是因为他的学问,也是因为他的人品。当他希望我来为此书作序时,第一感觉是岂敢岂敢,然后是诚惶诚恐,推脱再三,最后是恭敬不如从命。以上所言,权以为序,敬请读者明鉴。

2022年元月京城雪飘之际

作者简介:

喜饶尼玛,藏族,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副会长,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