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桥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平台喜剧综艺“大爆发”作为参与者&观察者的阎鹤祥会怎么看?(一)

更新时间:2024-10-26 15:08  浏览量:68

大约一年多后,喜剧演员、相声演员、脱口秀演员闫鹤祥再次做客,此次的契机是他推出了自己的播客节目——“言尽其详”。这个谐音梗的名字,也体现了播客圈的命名潮流。

闫鹤祥除了活跃于喜剧舞台,还参演了电影《飞驰人生》。2024年,他更是深度参与了爱奇艺和腾讯的两档S级喜剧综艺,并在节目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路挺进决赛。

对于这样的成绩,闫鹤祥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深度参与”,而非“客串一把就走”。

除了作为参与者,闫鹤祥同时也是一名忠实的喜剧综艺观众。他谈到,从《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以下简称“一喜”)到《喜剧大会》(以下简称“二喜”),喜剧赛道和大环境都在不断变化。

创作团队会根据节目效果调整创作方向,而“一喜”的第一个节目就曾给他带来很大的启发。

闫鹤祥分享了一个创作案例:他曾借鉴“一喜”的节目形式,将其他情景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例如导游老师那一期,就像是一个标准的Sketch(简称SKY)。但他很快发现,观众的口味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喜剧人》这个节目中,再用“一喜”的标准已经行不通了。

SKY作为一种外来的喜剧形式,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不断的进化和融合,观众的喜好也推动着节目不断发展,融入更多本土喜剧元素。

在整个交流过程中,闫鹤祥分享了许多关于喜剧创作的看法和体会。从他的视角,我们不仅看到了喜剧综艺的蓬勃发展,也看到了喜剧人在创作道路上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期待闫鹤祥未来能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

闫鹤祥的经历展现了当代喜剧人的多元发展路径。从传统相声到脱口秀、情景喜剧,再到如今的播客,他不断尝试新的领域,并积极融入到变化的媒介环境中。

他对于喜剧综艺的观察和思考,也体现了喜剧创作者在面对市场变化和观众需求时的敏锐洞察力和适应能力。SKY的本土化进程,也折射出中国喜剧市场正在经历的融合与创新。

相信在未来,中国喜剧将会呈现更加多元化和本土化的发展趋势。

在喜剧竞技类综艺节目中,参赛选手如同进入了一种竞赛机制,为了追求高分,他们不断在作品的体量、利益表达和情感冲击力上加码,最终呈现出的作品往往具有相当的厚度和深度。例如,《八十一难》、《四世同堂》的衍生作品《心动的信号》等,这些作品几乎完美地满足了观众对于一个十分钟节目的所有想象:包袱、感受、情怀、技巧、感动、表达,甚至还融入了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原生家庭等元素。

然而,观众的口味是多元化的。年轻观众可能更倾向于轻松简单的作品,而对于创作者而言,厚重、打动人心的作品才更具价值,它们可以反复观看,甚至可以流传后世。

这种创作理念与大众口味的差异,也让创作者陷入了矛盾之中。究竟是追求简单高效、不动脑子的轻松娱乐,还是追求厚重深刻、引人思考的艺术表达?

面对这种矛盾,或许喜剧竞技类综艺需要更加细分化,就像一个生态系统,当市场需要简单的内容时,自然会有人去创作。正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一家独大、形式单一的局面不利于喜剧的创新和发展。

高强度的竞赛机制对人才的消耗是巨大的。选手们需要在短时间内创作出大量高质量的作品,例如刘洋和建华在本季节目中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决赛时,面对嘉宾、观众和网络上的各种声音,选手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虽然最终呈现出的作品可能像一个轻松的party,但背后是无数次的打磨和修改。

观众的口味被节目不断提升,这也导致最终呈现的作品与观众的期待之间可能存在落差。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高效率的流量时代,人们的注意力被各种信息碎片化,很少有人会真正珍惜每一个作品。正如用五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的简介,这种快速消费的模式让人感到罪恶。

然而,观众看到的每一个喜剧作品,背后都凝结了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心血,他们投入了所有精力反复锤炼,只为打动观众。这些作品如同手工打造的艺术品,饱含着创作者的真诚和质朴,弥足珍贵。

与工业化生产的标准化产品不同,手工打造的作品更注重细节和品质,但也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更长的制作周期。希望观众能够理解并体谅喜剧人的创作不易,在短时间内创作出大量高质量的作品并非易事。

选手们在节目中都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没有一秒钟是在糊弄观众。喜剧是真诚的艺术,观众能够感受到创作者的用心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喜剧创作与其他类型的节目最大的区别在于,几乎每一段都需要原创。杨笠和建国也为节目的创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帮助其他选手修改稿件,提升作品质量。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视那些用心打磨的作品。喜剧的创作并非简单的流水线作业,它需要创作者的灵感、经验和技巧,更需要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希望观众能够理解并尊重创作者的劳动成果,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共同推动喜剧艺术的繁荣发展。 也希望平台和节目组能够创造更合理的创作环境,给予创作者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够更加从容地进行创作,而不是被流量和速度裹挟。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真正优秀的作品,才能让喜剧艺术的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起初,与对接内容的导演刻意保持一定距离,并不希望其他脱口秀演员过多干预创作。作为一名相声演员,参加脱口秀节目本身就是一次跨界的尝试。

虽然此前参加《吐槽大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稿件并非本人创作,只是演绎得比较好。多次在媒体上表示,相声演员缺乏创作能力,希望通过这次节目全方位感受独立创作的过程。

如果很多人帮助修改稿件,那么最终表现无论好坏都显得理所当然,反而失去了创作的独立性。因此,希望呈现一个更完整独立的自我。

节目前期坚持独立创作,但后来发现这种创作对梗的密度要求非常高,两三句话就要有一个梗,而以往的创作并没有这么高的密度。例如,主题提炼在相声中也存在,但可以在多场演出中慢慢提炼。

而一个五分钟的脱口秀稿子,需要在短时间内提炼出准确的主题,保证梗的密度,并且与观众建立共鸣。

各地观众也存在差异,例如上海观众对时尚和前沿文化更敏感,对新梗更感兴趣;而北京观众可能更喜欢节奏稍慢的表演。作为一个没有线下磨练经验的选手,突然参加如此高水准的比赛,确实面临巨大挑战。

观众预期和整体创作节奏都需要调整。尝试在台上说单口相声,效果并不理想。

观众对表演方式的期待,对演员的固有认知,都需要调整。在舞台上尽力实验各种想法,但仍有很多不足之处。

曾在节目中表达过,很多同行在关注此次尝试,希望同行们认为这是在为大家探索一条新的路,而不是让大家觉得跨界是不可行的。事实上,这种尝试已经得到了同行们的反馈,很多年轻演员也想要尝试这种创作模式。

这种融合的前提是演员愿意改变自己的创作方式,更具开拓精神。

年轻的演员应该敢于尝试新的创作环境和模式,不要固守传统。只要愿意尝试,不断进入新的环境,自然会有所改变。

关键是要时刻保持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态度。舞台上的摔打和磨练,才能真正打磨出最佳的作品。

总之,希望更多年轻人有勇气大胆尝试,融合不同的创作方式,追求自己的艺术表达。前几期节目中,创作相对独立,这是基于自身的感受。

这位相声演员的脱口秀跨界之旅,展现了艺术创作中的挑战与探索。独立创作的初衷,在面对高密度输出和观众差异的挑战时,逐渐转变为融合与探索。

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对艺术的尊重,更体现了一种勇于突破自我的精神。在喜剧领域,不同形式的碰撞与融合,或许能够激发出更多新的可能。

而年轻一代的传承与创新,将为喜剧艺术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这不仅仅是一次个人的跨界尝试,更是一次对喜剧创作边界和可能性的探索,它预示着未来喜剧的多元化发展方向,以及不同艺术形式之间更深层次的交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