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波:我现在一月七八万,比不上于谦,离开郭德纲不后悔!
更新时间:2024-11-13 00:46 浏览量:9
揭开现实的答案:"你后悔离开郭德纲吗?"
"后悔离开郭德纲吗?" 这个问题从王玥波出走德云社后,就一直萦绕在大家心头。
最近在宣南书馆的第700场演出上,王玥波终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台上的他不再回避,而是直接聊起了自己的现状:"一场评书能挣2000块左右,每周三场演出,再加上线上平台的收入,一个月能挣个七八万。
"在整个评书圈,能单靠演出就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我可能是独一个。" 王玥波笑着说道。虽然这笔收入买不起北京的好房好车,连他老搭档于谦在北京开马场的排场都比不上,但也足够他每天吃上自己最爱的炸酱面了。
从他的语气里,听不出一丝后悔和埋怨。反而透着一股子释然:"正是因为离开了德云社,我才能专心投入评书事业,现在的名气反而比以前大了不少。
不过说这话的时候,王玥波还不忘调侃一句:"苟富贵,就忘了吧。朋友富贵是朋友的,又不会分我一毫,与我何干?" 这话让不少网友浮想联翩,都在猜测这个"朋友"是不是在暗指谁。
但其实,王玥波和郭德纲之间的"爱恨情仇",远没有外人想象的那么简单。要真说起来,在于谦成为郭德纲搭档之前,王玥波才是大家眼中郭德纲的"最佳搭档"。
这段话不经意间就把咱们带回到了那个热闹的茶馆,当年的王玥波和郭德纲,还都只是两个为相声痴迷的年轻人。他们怎么就从最佳搭档变成了今天这样?且听我给您慢慢道来。
人活这一辈子,有时候真得学会潇洒一点。王玥波现在的生活,或许比不上德云社的光鲜亮丽,但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掌声。
从他"够吃炸酱面"的比喻中,我们听出的不是无奈,而是一个艺术家对当下生活的知足。毕竟,能够靠着自己热爱的事业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时光倒转:那个"胖胖的"北京茶馆
说起王玥波和郭德纲的相识,还得把时间拨回到1996年的北京。当时的郭德纲正经历着又一次北漂生活,为了圆自己的相声梦,他经常泡在茶馆听书。就在这样一个普通的下午,台上一个胖胖的身影突然抓住了他的目光。
那个人就是王玥波,正眉飞色舞地说着相声,台风十足。
郭德纲听得入迷,按捺不住自己的热情,时不时也会跟着兴起上台来一段。没想到这个临时客串的效果出奇的好,茶馆老板一看这俩人还挺登对,就动了留下郭德纲的心思,想让他和王玥波搭档演出。
要说这俩人,还真是绝配。一个高高胖胖,一个矮矮胖胖,光是这体型就自带喜感。更妙的是,两人在艺术上的想法特别投缘,经常能聊到忘记时间。
台上说相声,台下切磋技艺,关系越来越亲近。
郭德纲把王玥波当亲弟弟看待,虽然王玥波家境不错,但郭德纲从不占他便宜。每次聚餐都坚持自己付钱,即便当时自己囊中羞涩,也绝不开口借钱。
这份自尊和骨气,让小他五岁的王玥波打心眼里敬重这个"大哥"。
后来王玥波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感慨道:"换位思考一下,在那么难的情况下,你能坚持下来吗?恐怕谁都不行。"
1998年,德云社的前身"北京相声大会"成立了。那时的郭德纲虽然处处捉襟见肘,但在王玥波面前始终保持着大哥的尊严。
王玥波也没少给德云社搭把手,忙前跑后的帮衬着。
这段时期的两人,就像是刚出茅庐的少年,带着对艺术的纯粹热爱,互相扶持,共同成长。那时候的他们,还没被商业的浪潮冲散,还保持着最初的赤诚之心。
如今再回首那段岁月,或许连他们自己都会感叹:年少时的情谊,就像那杯浓茶,虽然褪去了最初的热度,但韵味永存。
命运的岔路:一个不得不说的身份
按理说,郭德纲和王玥波这么铁的关系,德云社创立时王玥波不应该缺席。可人生就是这么奇妙,有时候还真不是关系好就能一直走下去的。
说到底,这里头还藏着一个重要人物 —— 王玥波的干妈连丽如。
这位干妈可不是一般人,她是连派评书的唯一传人,从小就跟着艺术大师连阔如学艺。在评书界,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
正是在干妈的培养下,王玥波的评书功底才会这么扎实。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这位德高望重的干妈,对相声圈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
这下可难为死王玥波了。
一边是结义兄弟郭德纲,一边是恩重如山的干妈。王玥波夹在中间,走也不是,留也不是。虽然他对德云社的活动从不缺席,还总是主动帮忙,但在干妈面前,他连提都不敢提和郭德纲的交情。
就这样,王玥波只能选择在台前台后两副面孔:台前低调做个评书艺人,台后默默支持着德云社的发展。这种左右为难的处境,说白了就是个"里外不是人"的活。
有人说,要不是连丽如从中作梗,王玥波和郭德纲的故事可能就是另一个版本了。但这种说法未免太过片面。毕竟感情这东西,从来都不是单一因素能说得清的。
就在大家以为这就是王玥波和郭德纲分道扬镳的全部原因时,实际上更大的分歧还在后头。
人生就是这样,有时候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身不由己。王玥波和郭德纲之间,除了这层身份的羁绊,还有更深层次的矛盾在等着他们。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但有时候维系一段关系更难。
分道扬镳:从知己到陌路
随着德云社的日渐壮大,曾经那两个在茶馆说相声的"胖子",对艺术的追求也开始渐行渐远。
说白了,这就是三观不合的典型案例。
在王玥波眼里,相声就该是个乐趣,张嘴就来,开心快乐才是硬道理。可郭德纲不一样,德云社越做越大,相声在他手里慢慢沾上了"铜臭味",从单纯的喜欢变成了一门生意。
可能有人会说,这不挺正常的吗?一个要养活整个德云社,一个只顾自己快乐。但事情的转折点,是郭德纲写的那本《过得刚好》。
这本自传里,郭德纲很隐晦地爆料了几位相声前辈的负面新闻。也许在郭德纲看来,这不过是在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
可在王玥波心里,这简直是及其恶劣的行为。
王玥波心想:你说相声是为了赚钱,行,这是你的选择。
就这件事,王玥波破天荒地在一次采访中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这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后来有记者问王玥波:"还有机会和郭德纲同台吗?"
王玥波的回答耐人寻味:"问郭德纲吧,我尊重他的意见。"
短短几句话,道尽了无奈。
其实想想也是,王玥波从小家境优渥,哪能真正体会到郭德纲那些年的辛酸?就算是结义兄弟,也还是隔着一层生活阅历。
郭德纲太要强,从来不会把自己的委屈说出来,这才让两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时间一长,当年那份纯粹的艺术追求,就这么被现实冲散了。两个曾经亲密无间的兄弟,就这样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但是,这个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
生活就是这样,有时候不是谁对谁错,只是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风景自然也就不一样。当年的分歧,在岁月的打磨下,或许也该有个新的解读了。
化干戈为玉帛:各自精彩的人生
没想到吧?去年十月,王玥波突然现身德云社的收徒仪式。这一举动,让不少关注这段往事的网友都愣住了:这是要破冰了?
其实吧,岁月这个东西最会化解恩怨。如今的王玥波和郭德纲,都在各自的领域闪闪发光。
郭德纲带领德云社越做越大,成了相声界的一面旗帜。而王玥波经过这些年在评书界的耕耘,也收获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用他的话说:"正是因为离开了德云社,才让我一门心思投入到评书事业,现在的名气反而比以前大了不少。
这不就挺好的吗?
一个专注于传承传统评书,一个致力于让相声走向更大的舞台。虽然选择了不同的路,但都在为传统艺术的传承贡献着力量。
说到这里,王玥波在宣南书馆说的那句"不后悔",就更让人感同身受了。这哪是什么遗憾啊,分明是一种成长后的释然。
有时候,分开未必是坏事。就像一棵树分出两根枝干,虽然长向不同的方向,但根系还是相连的。他们都还在为同一件事努力着——让更多人爱上传统艺术。
至于那些过往的恩怨?都随风去吧。
现在的王玥波,每天能踏踏实实地说他的评书,一个月挣个七八万,够吃炸酱面,这日子过得有声有色。而郭德纲,也带着德云社走出了自己的路。
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结局了。
毕竟啊,人生没有那么多非黑即白。当年的分歧,在时间的冲刷下,都变成了各自成长路上的一块垫脚石。王玥波现身德云社收徒仪式,何尝不是在告诉我们:该放下的,就放下吧。
有人说,这个圈子里最难得的,就是能各自精彩。王玥波和郭德纲的故事,或许正印证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