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苏文茂为何对赵伟洲说:不能这么闹,赶快给朱爷爷道歉
更新时间:2024-11-08 22:23 浏览量:5
艺途初启 师徒情深显真章
1963年初春,安阳一处院落内,纷纷扬扬的雪花中伫立着两个少年。其中一位14岁的男孩赵伟洲,眼角挂着晶莹的泪珠。这位日后成为相声界翘楚的艺术家,此时还是个调皮的学徒。就在不久前,因为贪玩疏于练习,他和同伴王佩元被师父苏文茂和朱相臣罚站院中。然而,天性顽皮的赵伟洲即便在这严肃的训诫场合,依然按捺不住自己活泼好动的天性,竟模仿起德高望重的朱相臣先生。这一幕既惹怒了师父苏文茂,又道出了一段师徒情深的佳话。这个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小故事,不仅展现了相声艺术传承中严师教导的一面,更折射出了一代相声名家成长道路上的点点滴滴。
在中国相声艺术的传承谱系中,"文"字辈的赵心敏作为大门长,在天津相声界享有盛名。他的儿子赵伟洲生于1949年,注定要与相声结下不解之缘。
1951年的一个秋夜,在天津的一家小饭馆里,上演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场景。当时年仅22岁的苏文茂与赵心敏等人在演出结束后聚餐,赵心敏的妻子带着不满两岁的赵伟洲也来到了饭馆。
在那个充满烟火气的饭桌上,苏文茂对着赵心敏说出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他表示,如果这个孩子将来要走相声这条路,就由他收为徒弟。赵心敏作为好兄弟,立刻应允了这个请求。
让在场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平日里说话含糊不清的小赵伟洲,在苏文茂逗他喊"师父"时,竟然发音清晰地喊了出来。这个巧合让饭桌上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大家纷纷提议就地举行拜师仪式。
就这样,在一顿临时加菜的简单宴席上,赵伟洲成为了中国相声第八代传人中"明"字辈的一员。这个不到两岁的孩子,就这样与相声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虽然苏文茂和赵心敏因为工作调动而分在不同的剧团,但艺术的火种已经在赵伟洲心中种下。赵心敏经常把年幼的赵伟洲带到后台,让他在相声艺术的氛围中自然成长。
在父亲悉心指导下,6岁的赵伟洲就已经能够流畅地说出好几个相声段子。尽管那时的苏文茂并未正式教授他相声技艺,但经常会在见面时给他买些零食,培养感情。
1961年,命运之轮向前转动,12岁的赵伟洲考入了河西区戏曲学校。在这里,他不仅开启了自己正式的艺术生涯,还结识了同龄人王佩元,并成为了后者的相声启蒙老师。
虽然在戏校名义上的老师是评书名家刘立福,但半年来都未见其面。这反而给了赵伟洲施展才华的机会,他开始教授王佩元《绕口令》《报菜名》《对春联》等相声段子。
这段求学经历,为赵伟洲日后在相声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一个牙牙学语的稚童,到能够教授他人相声技艺的少年,赵伟洲用十余年的时间,完成了自己艺术生涯的第一次蜕变。
戏校求艺 开启相声新征程
1962年年初,河西区戏校迎来了一场重大变革。各区曲艺团纷纷来校挑选人才,天津市曲艺团团长赵魁英便是其中之一。
在这个关键时刻,赵魁英带着苏文茂前来选拔学员。他们一眼就相中了赵伟洲和王佩元这对少年搭档,随即将两人调入天津市曲艺团少年训练队。
对于两位少年来说,这是一次命运的转折点。相声名家郭荣起、张庆森成为了他们的大课老师,而苏文茂和朱相臣则分别担任了赵伟洲和王佩元的专职指导老师。
在天津市曲艺团这个大舞台上,赵伟洲如鱼得水。后台里常连安、马三立、郭荣起、赵佩茹、常宝霆等老艺术家都喜欢和这个机灵的少年互动交流。
赵伟洲展现出了惊人的模仿才能,尤其是在模仿苏文茂、李润杰、石慧儒、骆玉笙等艺术家时更是维妙维肖。这份天赋为他赢得了众多老艺术家的青睐和赞赏。
常宝霆先生给赵伟洲起了个别致的外号"小玩意儿,赛活的"。这个称呼不仅道出了赵伟洲活泼可爱的性格,更彰显了他在艺术上的天分。
在苏文茂的指导下,赵伟洲的相声艺术日渐精进。师父平日待他和颜悦色,但在艺术传承上却始终保持着严格的要求。
1963年初春,一场为期三个月的南方演出之旅拉开序幕。朱相臣和苏文茂开始教授赵伟洲、王佩元学习《论捧逗》这个经典段子。
两位老师采用了"台上演示,台下教导"的教学方式。他们在台上表演时,要求两个学徒在台下仔细观看。演出结束后,便一字一句地为他们讲解要领。
这种严格的教学方式对于正值十四岁的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赵伟洲和王佩元有时会因为贪玩而疏于练习,这种情况在南方演出期间尤为明显。
在安阳站的一天中午,朱相臣和苏文茂决定检查两个学徒的功课。他们让赵伟洲和王佩元背诵前一天学习的段子内容。
检查的结果令两位老师大失所望。赵伟洲和王佩元的表现磕磕绊绊,远未达到要求。温和的老师们难得露出了严厉的表情。
这是赵伟洲第一次感受到师父的严厉。然而,这种严厉并非无端而来,而是出于对艺术的执着和对徒弟的期望。
这段经历成为了赵伟洲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让这个年少的艺术家明白了相声艺术的严谨与深奥,也让他体会到了老一辈艺术家的良苦用心。
院中罚站 顽童化解师门责
在安阳初春的寒意中,赵伟洲和王佩元站在曲艺团下榻的院子里。院中飘着小雪,两个少年一动不动地伫立在冷风中。
王佩元压低声音询问着该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惩罚。赵伟洲却表现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示意王佩元稍安勿躁。
不多时,赵伟洲抬手擦了擦眼睛,眼泪便顺着脸颊流了下来。一直在暗中观察的苏文茂立刻叫两个徒弟回到房间。
回到房间后,两位老师对徒弟们进行了言辞恳切的教导。朱相臣以长者的身份娓娓道来,向两个年少的徒弟阐述相声艺术中精雕细琢的重要性。
在谈话过程中,朱相臣做了一个特殊的手势。他将双手十指交叉,用这个动作来形容相声艺术中"严丝合缝"的要求。
这个看似普通的动作却引起了赵伟洲的注意。他敏锐地发现朱相臣的左手小拇指少了一节。
当朱相臣询问两个徒弟是否明白他的教导时,赵伟洲抢着回答。老师进一步追问他明白了什么,赵伟洲便开始复述朱相臣的话。
在复述的同时,赵伟洲也学着朱相臣的样子将双手十指交叉。这个模仿的过程中,他刻意将左手小拇指弯曲了一节,完美复刻了朱相臣的手势特点。
这个意想不到的小动作立即引起了两位老师的注意。朱相臣看到这一幕,脸上的严肃表情瞬间被笑容取代。
苏文茂却立即板起面孔,指出赵伟洲的不当行为。他严厉地要求赵伟洲立即向朱爷爷道歉,表示不能以这种方式对待长辈。
赵伟洲当即深深鞠躬,向朱相臣表达歉意。这个举动显示出了他虽调皮但懂得尊重师长的品性。
朱相臣大笑着表示,只要赵伟洲能好好学习相声,偶尔调皮一下也无妨。这个回应不仅化解了紧张的气氛,也体现了老一辈艺术家的宽容与智慧。
这场始于责罚但终于欢笑的插曲,展现了相声艺术传承中的另一面。严师出高徒,但严厉之中也不乏人情味。
这个看似简单的场景,却包含了艺术传承中的多重意义。它既是对传统相声教习方式的展现,也是对师徒之间微妙关系的生动刻画。
整个事件的转折恰恰体现在赵伟洲那个富有创意的模仿动作上。这不仅显示出了他的聪慧才能,更展现了相声艺人们独特的幽默感。
师徒情深 艺术传承永流传
这场发生在安阳的小插曲,成为了赵伟洲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经过这次经历,赵伟洲对相声艺术的态度更加认真,而他与师父苏文茂以及朱相臣的关系也更加亲密。
在随后的岁月里,赵伟洲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相声艺术家。他继承了苏文茂"文哏"的特色,又融入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作为苏文茂收的十一个徒弟中的大弟子,赵伟洲始终保持着对师父的尊重和敬爱。而苏文茂对这个最早收的徒弟也格外关照,在艺术上给予悉心指导。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苏文茂在谈到自己的徒弟时曾感慨万千。他将十一个徒弟比作自己的至宝,称他们是自己艺术生命的延续。
这种深厚的师徒情谊在相声界广为流传。苏文茂不仅是一位严师,更是一位慈父,他对徒弟们的关爱和期望,都融入到了日常的教导之中。
朱相臣对赵伟洲的宽容也给后辈艺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句"只要好好学相声,闹一点也没事"的话,体现了老一辈艺术家的胸襟和智慧。
赵伟洲后来成为了天津相声界的重要人物,这与他早年受到的严格训练密不可分。那次在安阳的责罚和教导,为他日后的艺术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相声艺术的传承中,师徒关系往往超越了简单的教与学。诸如赵伟洲这样的优秀艺人,不仅传承了技艺,更继承了艺术的精神内核。
苏文茂和朱相臣的教导方式,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教育的特色。严厉中有温情,规矩里有活泼,这种独特的育人方式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相声人才。
时光飞逝,当年那个在安阳院子里顽皮的少年,如今也成为了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赵伟洲不仅继承了师父的艺术特色,更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传递给了新一代相声人。
这段师徒情缘,不仅是个人际遇的写照,更是中国相声艺术传承的缩影。从苏文茂到赵伟洲,从严厉教导到默契配合,展现了相声艺术生生不息的传承之路。
相声界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赵伟洲的成长历程中,苏文茂和朱相臣不仅是严师,更是引路人。
这种深厚的师徒情谊,也影响着赵伟洲后来教导自己徒弟的方式。他将自己当年受到的教导,以更加丰富和成熟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
在中国相声的长河中,这样的师徒故事不断上演。每一代相声艺人的成长,都凝聚着前辈们的心血和期望。
这段发生在1963年的小故事,不仅记录了一个相声艺人的成长历程,更折射出了中国传统艺术传承的深层内涵。它告诉我们,艺术的传承不仅需要严格的要求,更需要深厚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