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又赌对了!机器人一出场,外国评论区炸了,硅谷都紧张了
更新时间:2025-02-05 14:58 浏览量:2
当除夕的钟声敲响,阖家团圆的时刻,春晚舞台就成为了全国乃至全球华人瞩目的焦点。今年春晚,有一个节目成功打破了传统的热门节目类型格局,没有凭借幽默诙谐的小品台词,也没有依靠神奇莫测的魔术手法,而是一群特殊的“舞者”——机器人,成为了观众们心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存在。
在创意融合舞蹈《秧BOT》中,16个机器人身着东北特色花棉袄,下身黑色的机械骨架与上身的喜庆棉袄形成强烈反差,既前卫又带着独特的幽默。它们和16位新疆艺术学院的舞蹈演员协同共舞,扭起了极具民俗特色的东北大秧歌。转手绢、抛手绢、稳稳接住,手绢在它们手中上下翻飞,动作整齐划一,节奏感十足,仿佛是从黑土地走出的地道秧歌高手,将传统民俗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
不少观众在看到黑色骨架机器人时,心中都泛起了嘀咕:大过年的,怎么机器人是黑色的呢?其实,在机械装备领域,黑色往往象征着庄严与尊贵 ,许多名贵豪车也常以黑色展现其高端品质。这些机器人的黑色造型,不仅没有在喜庆的春晚舞台上显得格格不入,反而增添了一份神秘与科技感,与传统花棉袄搭配,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这个节目无疑成为了春晚中为数不多的亮点,当机器人整齐舞动的画面出现,不少家庭中的长辈,尤其是父母那一辈,眼中满是惊喜与自豪,纷纷感慨:“这下美国可要紧张咯!”在他们朴素的认知里,这代表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是国家实力的有力彰显。
而对于机器人丢手绢舞蹈的实现方式,网友们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觉得是借助鱼线完成的,慢镜头下,手绢就像是被一根无形的线迅速拉回,收放之间十分流畅;也有人猜测是电磁吸附原理,仔细观察能发现手帕中心似乎有东西,右手收回手绢、左手抛出,动作有条不紊;还有人坚信是磁铁的作用,手帕上的永磁铁与手上的电磁铁相互配合,才能做到如此收放自如,甚至还能带着手绢旋转。这讨论的场景,像极了曾经人们看到东北人转手绢时,坚信他们手上藏着一根拉回手绢的线,如今机器人的表演,同样勾起了大家强烈的好奇心。
但无论背后运用的是鱼线、磁铁还是其他高科技手段,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与人共舞,本身就是一大创举。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与创新能力,让人们看到了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无限可能。
这个节目在国外也掀起了轩然大波,国外网友的评论区瞬间炸了锅。“太震惊了!”简单的三个字,却满含着他们内心的震撼。还有人调侃“美国硅谷心脏病都要犯了”“他们在硅谷惊慌失措了”,虽是玩笑话,却也侧面反映出中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让世界都为之侧目。更有网友惊叹“这是2050年了吧”,在他们眼中,这样的科技展示似乎已经超越了当下的认知,代表着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
从技术层面来看,这些机器人的表现堪称惊艳。它们身上装备了高精度3D激光SLAM自主定位和导航、多智能体协同规划、先进组网方案和全身AI运动控制等先进技术。这些技术就像是给机器人装上了超级大脑和稳定器,让它们在舞台上不仅走得稳稳当当,动作整齐得如同复制粘贴,还能根据音乐的节奏实时调整动作,甚至连舞蹈动作背后的韵味都能精准把握,仿佛真的“听懂”了音乐 。
为了完成转手绢这一看似简单却极具难度的动作,工程师们也下足了功夫。给机器人的每条手臂额外增加3个关节,让它们拥有了极高的灵活度和精准度,能够像人类一样完成手臂旋转、抛掷回收等动作。还特别设计了从视频直接生成动作的程序,舞蹈演员的动作被AI软件精细捕捉,转化为指令代码,再由工程师精心调整后,让机器人完美复刻,整个舞蹈看起来自然流畅。
在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眼中,这些机器人在上肢大幅度动作时,下肢也能灵活运动,在手臂大幅度动作下对身体重心的平衡控制,以及16个机器人根据韵律节点实现队形的统一和协调运动,这些技术水准都是空前的,表明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已经从单个动力学模型迭代升级到机器人群体协同运作新阶段,背后是中国软硬一体化的产业链能力在支撑 。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中国目前已处于全球第一梯队。硬件方面,中国在生产制造、迭代速度等多方面优势明显;软件方面,虽然在算力芯片和AI人才储备上还有提升空间,但人工智能技术本身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并不大。此次春晚机器人的精彩表演,正是中国在该领域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与无限潜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这些机器人将走进更多的生活场景,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与惊喜,而中国的科技力量也将在全球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
来源于爱玩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