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桥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我们为什么会得胃食管反流病?

更新时间:2025-02-09 08:57  浏览量:3

得了胃食管反流病(GERD)能有多难受?没有被胃酸呛过喉咙和鼻子的人可没有发言权。都是生而为人,可为啥别人都没有胃食管反流病,偏偏就我得上了呢?套用小品里的一句话来说:做人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我们能得胃食管反流病,可不是因为“倒霉”,而是与下面的这些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抗反流屏障的“失能”

我们如果不想让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最关键的做法就是把袋子口系紧。处于胃食管交界处的抗反流屏障就起到了系紧胃的上口的作用。

抗反流屏障是由多种组织和解剖结构构成的,包括下食管括约肌(LES)膈肌脚(食管裂孔)His角(食管与胃底之间形成的锐角)等等。这其中的任一结构的形态和功能异常,都会引起抗反流能力的下降,从而导致反流增加。

在这些结构中,下食管括约肌无疑是抗反流的主力。它就像一个精密的“单向阀门”,正常情况下,它能保持紧闭。当我们吞咽食物时,它会短暂松弛,让食物顺利进入胃中,随后又迅速关闭,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

如果这段肌肉发育不良(如婴幼儿期),或弹力退化(如老年期),自然就会导致“阀门”关闭不紧。此外,还有些外在因素会影响到下食管括约肌的张力,如长期吸烟、酗酒、食用过多高脂肪食物、巧克力、咖啡等,都可能让其压力降低,增加反流的风险;还有一些激素水平的变化,如怀孕时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升高,也会下导致食管括约肌松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孕妇容易出现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原因。

尤为重要的,就是食管裂孔疝(HH)对抗反流屏障的多重破坏。如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膈肌脚产生的食管腔外压力的机制失效、His角的抗反流“阀瓣”消失或作用低下,从而导致胃食管反流病。这就是为什么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时,一定要关注是否存在食管裂孔疝的原因。

食管清除能力的下降

食管除了依靠下食管括约肌为主的抗反流屏障来防止反流,自身还有一套清除反流物的机制。正常情况下,食管会通过蠕动将反流上来的胃内容物重新推送回胃中。

但如果食管的蠕动功能减弱,就会导致食管清除反流物的能力下降,使得反流物在食管内停留时间过长,从而损伤食管黏膜,引发炎症和症状。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可能会影响食管的蠕动功能,间接影响食管的清除能力。

食管黏膜防御功能的削弱

食管黏膜自身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能够抵御胃酸和胃蛋白酶等反流物的侵蚀。然而,当食管黏膜的防御功能受到削弱时,就容易受到反流物的损伤。

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摄入如过烫、过辣、过于粗糙的食物,会反复刺激食管黏膜,破坏其屏障功能;此外,某些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等,会影响食管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其防御能力下降,从而增加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几率。

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主要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胃排空延迟,会导致胃内压力升高,增加反流风险,常见于糖尿病胃轻瘫;肥胖、腹水会增加腹压,推动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此外,精神心理因素,如长期的焦虑、抑郁等,也可能通过影响神经系统对食管和胃的调节,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或加重。

总之,我们能得胃食管反流病,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的复杂性,也带来了治疗的复杂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治疗前尽可能地完善相关检查,以查找病因,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