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玩”上花费的时间,真的有意义吗?
更新时间:2025-02-09 17:49 浏览量:3
在小品《主角与配角》中,朱时茂没好气的问道:“好玩吧,会玩吧,没玩过吧?”直把玩到兴头上的陈佩斯怼的不敢再笑。
玩,一直被我们视为不正经的事儿,从小学就被要求别贪玩,好好学习!
大一点,一到临近考试,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休息时间不知道被占了多少,但凡跟“玩”沾边的都可以腾出位置给学习。
工作以后终于有了独立空间和经济大权,但突然有太多的“正事”需要我们做。
好好玩一次怎么就那么难呢?
变成大人以后你有没有发现,孩子总是什么都明白,什么都懂,你甚至记不得ta怎么听到这个话,学会这个技能。
生物学进化论告诉我们,对哺乳动物幼崽(包括人类)来说,玩耍是一种本能。既让它们消耗精力,又能实践和掌握生存技能。
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艾莉森·高普尼克指出,孩子自发玩耍的方式,与科学家做研究的思维非常相似:观察——假设——推理——实验——求证。
成年人做事更喜欢依靠经验,而孩子更倾向于“探索”:根据现实情况不断提出假设,想象新的可能性。
比如,玩老鹰捉小鸡、警察抓小偷的游戏可以培养孩子警觉性和运动能力,玩积木可以让孩子看到逻辑性和稳定性,玩大富翁则是锻炼生意头脑,喜欢玩过家家的孩子社会责任心会更强。
◎图源Pexels
爱因斯坦说,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玩乐和好奇是创造力的源泉。
人类的进步需要玩耍,让孩子自发学习和成长,也让成年人更松弛,心理韧性更强。会玩的人能取悦自己,也能点亮他人。
还有人说,这都是强词夺理,是诡辩,哪个成果不是通过社会劳作得来的?说一千道一万也不能把“玩”当成生活的主旋律,人人都玩,谁去创造价值呢?
诚然,我们反对二极管式思考问题,探讨“玩乐”只是想说明一个事儿——成长就是允许“无用之事”的发生。
社会上充满了各种焦虑,“学业焦虑”“容貌焦虑”“身材焦虑”“职场焦虑”“育儿焦虑”……过年回家也要焦虑,连自己玩点什么都安不下心来。
其实你大可不必如此,你可以没那么优秀、没那么自律。“公园二十分钟”效应告诉我们:劳逸结合比埋头苦干的效率更高。
什么是“公园20分钟效应”?
“公园20分钟效应”最早在《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的一项研究中提出。该研究发现,每天到公园待上20分钟能让人状态更好,也就是说每天在户外待上一小段时间就能够让人感到更加快乐。
即使不做运动,只是到公园或其他能感受到自然气息的地方逗留20分钟,也能显著减少压力。因此,到公园逛逛也成了当代人的“精神快充”。
◎图源Pexels
回想一下,一提到聚会,有没有人是你特别想邀请的?ta总能找到好吃的小店、最新开业的游戏厅,组织餐桌游戏不费吹灰之力——你由衷的的感叹,ta怎么那么会玩!
比如:
两天年假搭配周末
就可以飞东三省大吃一顿
早上忽然觉得不想上班
请个假继续蒙头大睡
厌倦了KTV偶尔听一场评书越剧
配一碟瓜子
坐腻了汽车
用公路车、摩托车跑跑山吹吹风
喊上三两好友在家里煮茶、打麻将
怡然自得
喜欢什么乐器
就找个机会在酒吧里登台演出
周末徒步
行走在自然山川呼吸草木的生命力
我们在大城市中劳心劳力的奔波、工作,也要学会享受悠闲、享受城市的便捷,你配得上这份回馈,不要浪费!
过于严苛要求自己容易导致“玩乐焦虑”,情绪低落,甚至抑郁。对现代年轻人而言,太多太多的美好可以去体验,“会玩”真的是一项不可缺少的能力,并非人人都有。
大大方方的玩,不仅是放松心情、给自己充电的过程,更是寻找自己的过程,清楚自己的好恶、擅长和不擅长的领域,允许自己“三分钟”热度。
爱默生说,懂得如何玩乐实在是一种幸福的才能。希望大家都能找到放松自己,缓解生活压力的办法,敞开心扉,拥抱这个让人既爱又恨的真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