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故事: 珠江白鹅潭,明朝古城墙,被于谦派人镇压的黄萧养起义
更新时间:2025-03-17 16:09 浏览量:8
广东粤剧中有一出戏,名叫《黄萧养力壮白鹅潭》,是根据岭南民间流传的黄萧养血战白鹅潭的故事改编的。
黄萧养起义,在正史《明史》中也有多处记载。
《明史》卷十一说,黄萧养起义发生在正统十四年(1448年)秋八月。
坐龙庭的是大明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
熟悉历史的朋友知道,正统十四年九月,明英宗于土木堡之变被俘。
换句话,就是明英宗一个月后就成了阶下囚。
《明史.于谦传》是这样记载的:当时,于谦当兵部尚书,面临着外患内忧,外患是蒙古瓦剌也先的势力正在扩张,内忧是福建邓茂七、浙江叶宗留、广东黄萧养纷纷起义。湖广、贵州、广西等地,瑶、僮、苗、僚等少数民族地区也时有叛乱,全靠于谦筹划处置。于谦能力很强,眼睛一看,手指一弯,就口述奏章,全部符合实情,也具有可行性。
于谦
黄萧养(1411~1450年),永乐九年生于南海县冲鹤堡潘村(今顺德勒流潘村)。他的父亲靠租佃地主沙田过活,因无力交租税,将他送给南海县紫洞乡庄步村萧姓的农民为养子,成年后习武、学医,故名黄萧养。
黄萧养成年后在沙田行医,行侠仗义,扶危济困,深受乡人爱戴。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南海、顺德一带洪水为患,农田失收而赋税不减,黄萧养带头抗租。
第二年,黄萧养因痛殴恶霸被捕入狱,出狱后又替贩运私盐的行商当佣工,被指为“海盗”,再次被捕,定了死罪,囚于广州都指挥使司狱。
正统十四年(1448年)三月初八,黄萧养率众越狱而出,夺取武器;五月十三日,黄萧养在赤岗海口,率众对抗官兵,名震远近。回到南海潘村后,附近民众纷纷投效,“赴之如归市,旬月万余人”,大小船只达百余艘。
黄萧养遂组织农民军,加紧造船,训练水陆队伍,在横江(在今勒流龙眼村)祭旗誓师起义, 迅速占领了桂洲和逢简,以太艮(今顺德大良)为中心,兵分两路,一路占领南海县季华乡佛山堡(今佛山禅城),一路进攻马齐、龙江。
明都指挥佥事王清领兵从高州起来增援,在西江羚羊峡展开大战。官兵大败,王清被俘。义军缴获军火甚多,力量得到壮大。
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1630年-1696年)在他的著作《广东新语》中提及了黄萧养血战白鹅潭的故事。
屈大均前半生致力于反清,1683年时,见郑克爽降清,遂从南京返回广州番禺隐居,著书讲学,写成《广东新语》,记录了他听闻的众多逸事。
黄萧养起义的前一年(1447年),张安坐镇广东,是指挥使,爵位是安乡伯。
张安出身将门。其父亲张勇一直跟着其叔张兴征战四方。张兴是寿州人,大小军功无数,从小兵干到都指挥同知,被赐爵安乡伯。由于他张兴没有儿子,死后就由张勇袭爵。张勇死后,由儿子张安承接了安乡伯、指挥使的官爵。
张安与父祖辈身经百战不同。他差不多是个酒囊饭袋。
他率领舟师在戙船澳与前来围攻广州城的黄萧养义军狭路相遇。
张安喝醉了酒,已经睡过去了。官军不能抵挡,退至广州南沙的沙角尾。
在珠江上流二里左右,大约在今天广州沙面的三面水域处的白鹅潭。
此处水大而深,每逢风大雨急,就有白鹅浮出,则舟覆楫坏。
相传,黄萧养义军千余艘战船围攻广州城,途经白鹅潭,白鹅充当向导。
黄萧养义军与张安率领的官军在白鹅潭相遇,官军溃败,张安在乱军之中掉落水中溺死。
最后,广州城外几乎全是义军的天下,兵锋直指广州城的南门和西关。
广州明代古城墙
当时,担任广东参政的,名叫杨信民。
杨信民是浙江人,王直推荐他担任广东布政司参议。杨信民很亲民,经常深入民间基层,又刚强不屈。广东按察使郭智不守法,都被他弹劾进了监狱。继任的黄翰又被他揭发了奸情。佥事韦广,也被他弹劾,韦广反告他,于是,杨信民和韦广同时被捕。但广东军民从广东跑到京城去,请求皇帝留下杨信民。最后,杨信民官复原职。
当时,于谦推荐杨信民守备京城附近的白羊口。
黄萧养义军围困广州城,岭南人跑到白羊口向杨信民求救。
此时,新任皇帝景泰帝朱祁钰授予了杨信民右佥都御史巡抚广东的职位。
影视剧中景泰帝的形象
岭南人听说杨信民回广东了,都颔首称庆道:“杨公回来了。”
广州被黄萧养围困了许久,明军屡遭失败,守军禁止城内居民出入,不能上山砍柴,避乱而来的乡民也不让进城了,大多被乱军所杀。
陷入困境的老百姓参加了义军。
杨信民来后,采取诱降的姿态,打开广州城门,分发仓粮,刻木锲发给人民作为凭证,义军见到木锲,说:“这是杨公所给,”也不加害。
避乱的人都收藏保留着当成了护身符。
杨信民在城内加强操练,多方招抚。
杨信民派出使者拿着檄文来到黄萧养大帐,宣示官军的恩信。
黄萧养说:“得到杨公一句话,死而无恨。”
于是,黄萧养约定日期请求与杨信民相见。他是想接受招安的。
杨信民单车来赴约,隔着护城河和黄萧养说话。
黄萧养的义军看见,高声欢呼,“果然是杨公。”争相下拜,还有哭泣流泪的。
粤剧名伶罗品超
黄萧养敬献了大鱼给杨信民,杨信民毫不怀疑地接受了。
黄萧养率起义军在广州打了一年多的仗,与官军建立了互信、准备放下武器时,不好的消息传来。
广州明代古城墙
董兴,长垣人。初为燕山右卫指挥使,累迁署都指挥同知。正统年间,新建伯李玉等人推荐董兴担任了都指挥使,京营管操。
随后,董兴以署都督佥事,充右参将的身份,跟从宁阳侯陈懋平定了福建邓茂七起义军,在建宁消灭了义军残余,进位为都督同知。
接着,朝廷将刚刚得胜的董兴拜为左副总兵,调往江西、两广讨平叛乱。
黄萧养见状,立即加强戒备。
这一年的三月乙卯日,与义军建立良好关系的杨信民突然发病去世。军民聚在一起痛哭,城中都穿着白色的丧服。
黄萧养召集众头领,哭道:“杨公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退路了。”
在白鹅潭,董兴率明军进攻,杀死溺死的起义军万余人。黄萧养中箭而死,官军割下其头颅。
三江汇流,白鹅潭
起义军余部仍坚持战斗,六月二十三日与官军激战于大良。战斗中,黄萧养父亲黄大纲、侄子黄贰仔等8 人被捕,后被杀害。
朝廷论功行赏,董兴升为右都督,留在广东坐镇。
董兴率明军平定了黄萧养义军,所过村落多遭杀掠。
岭南人仰天号哭道:如果杨公在世,怎么能使我们到这地步!
明史说,黄萧养起义,建都大良,以广州城南五羊驿馆为行宫,僭称东阳王,设官号,册封将领,共封文武官员100多人。队伍发展到10余万人,船只1000余艘。
过了很多年,广州有首民谣唱道:“大石沉底,白鹅浮游”。
现在,珠江两岸的地名,仍有白鹅潭、大石等地名。
沙面公园里的萧养石
直到现在,黄萧养起义的故事,仍流传在广州佛山民间。
顺德博物馆中黄萧养雕像
沙面公园立有一尊萧养石塑像,骑鹅并凝视珠江,似乎在讲述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