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被冤杀,百姓沿街痛哭,首辅徐有贞冷漠地说:他早就该死了!
更新时间:2025-03-26 09:25 浏览量:4
1457年正月二十三,北京城寒风凛冽,崇文门外挤满了百姓,他们不是来看热闹的,而是来送别一位英雄——于谦。
这位曾经在“土木堡之变”后力挽狂澜、拯救大明王朝的名臣,此刻被五花大绑,押赴刑场。
围观的百姓痛哭流涕,有人甚至跪地高呼:“于公冤枉!”
然而,监斩官面无表情,首辅徐有贞更是冷冷地说道:“他早就该死了!”
0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石灰吟》,是于谦十几岁时所作的明志诗。
于谦出生于浙江钱塘,他自幼聪颖过人、志向高远,因为仰慕文天祥的气节,就把文天祥像放在座位旁边,一放就是几十年。
七岁时,有个和尚看了他的相貌后十分惊叹,预测说:“这是将来拯救时局的宰相。”
23岁时,于谦考中进士,初授御史,后历任江西、河南、山西等地官职,他体恤民情、整顿吏治,深得百姓爱戴。
28岁那年,他还因为“骂人”而出名,当时汉王朱高煦起兵谋叛,于谦跟随明宣宗朱瞻基亲征。
叛乱很快平定,明宣宗让于谦去数落朱高煦的罪行,于谦战斗力极强,声色俱厉之下,把朱高煦骂得趴在地上瑟瑟发抖,直说“罪该万死”。
然而,真正让于谦名垂青史的,还是他在 “土木堡之变” 后的力挽狂澜。
02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遭遇惨败,20万明军全军覆没,英宗本人也被俘了。
消息传回北京,朝野震动,大明王朝危在旦夕。
当时朝廷分为两派——
一派主张南迁,以徐有贞(原名徐珵)为代表,说星象有变化,主张放弃北京,迁都南京;
一派主张抵抗,以于谦为代表,坚决死守北京,绝不退让。
于谦厉声喝道:“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
可是当时最有战斗力的精锐都在土木堡被一锅端了,朝廷上下也人心惶惶。
但于谦却力排众议,拥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景泰帝)登基,稳定军心,并亲自指挥北京保卫战,最终击退瓦剌大军,保住了大明江山。
北京保卫战后,于谦声望达到顶峰,但也埋下了祸根。
1450年,瓦剌见明朝已立新君,留着朱祁镇也没用了,就放回了明英宗。
景泰帝虽然把“瓦剌留学”归来的哥哥尊为“太上皇”,却将他软禁在南宫,严加防范。
1457年,朱祁钰病重,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趁机发动“夺门之变”,拥戴明英宗复辟。
明英宗复位后,这些政变功臣为了巩固权力,必须除掉景泰帝的旧臣,而于谦作为景泰朝的核心人物,自然首当其冲。
于谦被抓了,罪名是“意欲迎立外藩(即企图另立藩王为帝)”,当然这都是诬陷,跟岳飞一样是被栽赃的“莫须有”罪名。
03其实,因为刚正不阿的性格,于谦早就得罪了很多人。
明英宗宠信宦官王振时,许多官员争相贿赂讨好,但于谦每次进京述职从不送礼,还写诗讽刺:“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王振因此记恨,曾诬陷他下狱,险些处死。
景泰年间,将领石亨因战功受赏,为讨好于谦,上书请求景泰帝加封于谦之子,于谦坚决拒绝,并公开批评石亨徇私,导致石亨怀恨在心。
于谦与徐有贞之间的过节更深了,当年“土木堡之变”后,徐珵提出南迁的建议被于谦厉声反对。
他不仅丢了面子,更是遭朝臣鄙视,声誉扫地,被迫改名“徐有贞”以避羞(“珵”与“惩”同音,被视为耻辱)。
徐有贞因此事被边缘化,长期不得重用,而于谦却因北京保卫战功成名就,成为景泰朝核心重臣,徐有贞对于谦的嫉恨由此埋下。
所以,徐有贞对于谦的打击不仅是政治需要,更带有个人泄愤的色彩。
据《明史》记载,徐有贞曾私下对人言:“(于谦)使我困顿十年,今日方雪耻!”
判处于谦死刑的奏疏呈上后,明英宗还是有些犹豫:“于谦实有功于社稷。”
徐有贞却阴冷地回答:“不杀于谦,此举(夺门之变)无名!”
这句话正好戳中明英宗最敏感的点,于是他默许,于谦被判处死刑。
当于谦被押上刑场时,百姓纷纷涌上街头,有人哭喊,有人跪地磕头,希望朝廷收回成命。
然而,一切已无法挽回,刀光闪过,一代名臣血溅刑场,终年59岁。
有人认为,于谦深受明代宗朱祁钰器重和宠爱,家产肯定很多,结果抄家时,家无余财,只在屋里发现被锁着的御赐蟒袍、剑器。
全国人都认为于谦是受冤枉的,连对手曹吉祥的一个部下都去祭奠、恸哭,哪怕被上司毒打,第二天照旧去祭奠。
太后知道于谦死讯后,也是几天水米不进,不停叹息哀悼。
然而,历史不会放过奸佞。
仅仅几个月后,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因争权夺利内讧,徐有贞被流放,石亨死于狱中,曹吉祥谋逆被灭族。
1466年,明宪宗即位,为于谦平反,追谥“忠肃”,并恢复其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