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桥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于谦三首经典诗作,语言朴素

更新时间:2025-04-04 10:00  浏览量:5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浙江杭州钱塘人,明代著名大臣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本文于谦的三首诗作:《观书》用很亲切的比喻,把书说成是懂你的老朋友,把读书带来的内心干净比作没有一点灰尘,把知识更新比作泉水流动、春花开放。

《北风吹》这首诗则显得非常刚劲。它抓住北风吹打庭院里柏树这个画面,用柏树的坚固、不怕风吹、历经冰霜心不移,来象征人应该具有的坚守节操、不畏艰难的品格。

至于《过菊江亭》,它通过怀想陶渊明和赞美菊花,突出了“晚节”这个概念。诗人把陶渊明归隐的选择和文学成就联系起来,又巧妙地将菊花耐寒晚开、散发清香的特性,比作陶渊明晚年保持的高尚气节,表达了对这种人格境界的向往和崇敬。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读于谦这首《观书》,感觉就像和一位爱书的老朋友聊天。诗写得真诚,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把读书的妙处说得透彻。

开头两句就让人心头一暖。“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书就像一位认识很久的老朋友,懂得你的喜怒哀乐。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开心或者忧愁,它总在那里陪着你。这种陪伴是安静的,也是忠实的。

于谦是大明的重臣,经历过风风雨雨,他能从书中找到慰藉,这份感情想必非常真切。把书比作“故人”,真是再贴切不过了。朋友可能会疏远,世事也总在变迁,唯有书中的智慧和情感,始终如一。

接着说读书时的状态。“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xiōng cì)全无一点尘。” 眼光顺着文字一行行看下去,不知不觉就读了很多。这时候,心里头干干净净,什么烦恼杂念都没有了。这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

读书能让人暂时忘掉现实的纷扰,进入一个纯粹的精神世界。这种“无尘”的状态,正是内心净化、精神提升的体现。古代文人讲究修身养性,读书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然后,诗人用两个生动的比喻,写出了读书的收获。“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好书就像永不枯竭的泉水,随时随地滋润心田。

这让人想起朱熹的名句:“问渠(qú)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知识和思想通过阅读源源不断地涌入,让人的内心世界变得丰盈充实。同时,读书也让人保持思想的活力,如同春天的东风吹过,花草树木都焕发出新的生机。每一次阅读,都可能有新的感悟,让精神世界“逐时新”,永不僵化。

最后两句,诗人将自己的读书之乐与外界的喧嚣作对比。“金鞍(ān)玉勒(lè)寻芳客,未信我庐(lú)别有春。” 那些骑着豪华马匹、四处寻花问柳的富贵闲人,他们追求的是感官的、外在的快乐。他们大概不会相信,在我这简陋的书房(庐)里,也有一片完全不同的、生机勃勃的春天。

这个“春”,是思想的春天,是精神的乐园。它不需要金钱堆砌,也不靠外界的认可,是一种内在的、宁静的、持久的快乐。于谦本人并非不问世事的书斋学者,他是保卫京城的民族英雄。他能在繁忙的政务和官场之外,找到这样一片精神天地,更显出这份“春”的可贵。

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读书带来的陪伴、净化、滋养和独特的乐趣。它告诉我们,读书的快乐是一种深沉而持久的内心体验。

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

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

冰霜历尽心不移,况复阳和景渐宜。

闲花野草尚葳蕤,风吹柏枝将何为?

北风吹,能几时?

这首《北风吹》读来很有力量。它写的景物很简单,就是院子里的柏树,还有那呼啸的北风。诗的开头直截了当,“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就像一幅速写,画面感很强。冬天的风总是很猛烈,刮得树枝摇晃。

但是,这棵柏树和别的树不一样。“树坚不怕风吹动”,你看,它很结实,根扎得深,主干也硬朗,风再大,也只是吹动它的枝条,动摇不了它的根本。

诗人紧接着说,“节操棱棱(léng léng)还自持”。这就不只是写树了。“节操”两个字,点明了这是在借树木说人品。“棱棱”,形容有棱有角,刚直不阿的样子。这棵柏树,就像一个有骨气的人,无论外界环境多么恶劣,他都能坚守自己的原则,保持自己的本色。

接着往下读,“冰霜历尽心不移”。柏树是常青树,经历过寒冷的冬天,冰霜覆盖,它依然挺立,内心(树心)没有改变。这象征着人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打击磨难,但内心的信念、志向始终不变。

“况复阳和景渐宜”,更何况,寒冬总会过去,温暖的春天(阳和)终将到来,天气会慢慢变得舒适宜人。这句里透着一种韧性和希望。困难是暂时的,美好的时光会回来的。

诗人又用对比的手法。“闲花野草尚葳蕤(wēi ruí)”,春天来了,那些看似柔弱的小花小草都开始茂盛地生长(葳蕤)。连它们都能欣欣向荣,那么,“风吹柏枝将何为?”那点北风吹打柏树的枝条,又能算得了什么呢?这是一种自信,甚至带着一点对困难的藐视。经历了严酷考验的强者,面对小挫折,自然更加从容不迫。

诗的结尾两句,“北风吹,能几时?”又回到了开头的意象。北风啊北风,你尽管吹吧,又能持续多久呢?这短短一句问话,铿锵有力,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念。它相信,邪不压正,逆境总会过去,坚守节操的人最终会挺立。

读于谦的诗,不能不联系他的人生。于谦是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忠臣。他一生正直,在京城保卫战中力挽狂澜,居功至伟,却最终因朝堂斗争被害。他写的《石灰吟》里说“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烈和这首诗里的柏树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孔子也说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树和柏树,在传统文化里,一直就是坚贞、不屈的象征。于谦借庭前这棵普通的柏树,写的正是他自己的人格和信念。这首诗语言朴素,没什么华丽的辞藻,但感情真挚,意境刚健,读来让人感受到一种凛然正气。

这首诗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在于内心的坚定。就像那棵柏树,风霜不能使它屈服,因为它有坚硬的树干和不移的“心”。困难总会过去,而坚守的品格将永远矗立。

杖履逍遥五柳旁,一辞独擅晋文章。

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

诗的开头说:“杖履逍遥五柳旁”。杖履(zhàng lǚ),就是指拄着拐杖,穿着鞋子,形容走路的样子。逍遥,是悠闲自在。五柳,指的是陶渊明。陶渊明家门口种了五棵柳树,就自号“五柳先生”。

这一句,像是诗人看到了陶渊明,或者想象着他的样子,在自家门前悠闲地散步。这种画面,一下子就把人带到了那个追求简朴、自然的境界里去。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是中国文人追求独立人格的一个榜样。

接着一句:“一辞独擅(shàn)晋文章”。“一辞”,说的是陶渊明那篇非常有名的《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是他决定辞官回家时写的,表达了他离开官场、回归田园的决心和喜悦。“独擅”,是说独自擅长,特别出众。晋文章,指晋代的文学作品。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到南朝宋时期的人。于谦认为,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晋代文章里特别杰出的,它代表了陶渊明的风骨和选择。这句诗,既点明了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也强调了他归隐这件事本身所具有的非凡意义。

然后,诗歌转到了菊花:“黄花本是无情物”。黄花,就是菊花。秋天开的菊花,颜色明亮,姿态傲然。陶渊明爱菊,他的诗里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了千古名句。

菊花也因此常常和隐逸、高洁联系在一起。但于谦说,菊花本身,其实是没有感情的植物,它不会思考,也没有人类的情感。这句话好像是轻轻按了一下,让前面的想象稍稍回到现实。

然而,最后一句:“也共先生晚节香”,又把菊花和人紧密联系起来。“先生”,自然还是指陶渊明。“晚节”,是一个很重要的词,指的是一个人到了晚年,或者在艰难困苦的时候,仍然能保持高尚的品格和气节,就像松柏耐寒、秋菊傲霜一样。

菊花在深秋开放,不畏寒霜,它的香气,在诗人看来,和陶渊明晚年坚守的节操是一样的,都值得敬佩。菊花虽然没有感情,但它耐寒晚开、散发清香的特性,恰恰成了陶渊明“晚节”的最好象征。菊花的物理属性,和人的精神品质,在这里完美地融合了。

于谦一生刚正不阿,忧国忧民,可以说,他自己就是“晚节”的实践者。他赞美陶渊明的“晚节香”,其实也寄托着他自己的人格理想和人生追求。陶渊明选择了归隐来保全晚节,于谦则在官场中坚守晚节,道路不同,但对高尚品格的追求是相通的。

更早一些,屈原在《离骚》里也写过“夕餐秋菊之落英”,用香草、菊花比喻自己的高洁。可见,用香花异草来象征美好品德,是中国文学一个悠久的传统。于谦这首诗,继承了这个传统,语言朴素,却意蕴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