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7年正月十六深夜:手握重兵的于谦为何坐视皇宫政变?
更新时间:2025-03-09 23:14 浏览量:2
“父亲!南宫门开了!”于冕跌跌撞撞冲进书房,声音发抖。
案前的于谦却头也不抬,只淡淡一句:“小子何知国家大事?自有天命。”
说完,他整了整绯红官袍,闭目端坐,仿佛门外震天的马蹄声与他无关。
这是大明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深夜。紫禁城西北角的南宫大门轰然洞开,被幽禁七年的太上皇朱祁镇,在石亨、徐有贞等人的簇拥下冲向奉天殿。
而此刻,执掌天下兵马的兵部尚书于谦,竟任由这场改变明朝命运的政变发生。
故事要从八年前的土木堡之变说起。1449年,23岁的明英宗朱祁镇听信宦官王振,率20万大军亲征瓦剌,却在土木堡全军覆没,自己沦为俘虏。
消息传回北京,举国哗然。
“南迁者,可斩!”于谦在朝堂上的怒吼震碎了主和派的怯懦。
他力排众议拥立朱祁钰为景泰帝,调集22万军队死守北京九门。面对瓦剌用英宗要挟开城的诡计,他掷地有声:“社稷为重,君为轻!”
北京保卫战大捷后,瓦剌不得不放回英宗。但归来的太上皇立刻被景泰帝软禁南宫,这一关就是七年。
景泰帝朱祁钰并非庸主。他重用于谦整顿军务,推行“十团营”改革,使明朝边防焕然一新。
然而命运弄人:1453年,他唯一的儿子朱见济夭折,年仅5岁。
“陛下须早立储君!”于谦屡次进谏。按祖制,皇位应复归英宗之子朱见深。
但景泰帝始终拖延——他渴望自己的血脉延续皇权。直至1457年正月,30岁的景泰帝突然重病垂危,皇位继承悬而未决。
正月十五日清晨,于谦与吏部尚书王直等人紧急商议:“明日便联名上奏,请复立沂王(朱见深)为太子!”
众人拟好奏折时天色已晚,决定次日早朝面圣。
他们不知道,石亨早已潜入南宫。这位曾受于谦提拔的大将,此刻正跪在英宗面前:“陛下若今夜不行动,明日于谦就要立沂王了!”
子时刚过,千余名士兵撞开南宫锈锁。徐有贞将英宗扶上马背,疾驰至东华门。守将范广厉声喝问:“何人夜闯宫禁?”
“朕乃太上皇!”朱祁镇掀开车帘的瞬间,范广瞳孔骤缩——月光下那张苍白的面孔,与八年前御驾亲征的帝王重叠。宫门轰然洞开。
奉天殿内,徐有贞亲手撞响景阳钟。当百官踉跄赶来时,只见英宗端坐龙椅,轻飘飘一句:“景泰帝病重,朕复位了。”
后世始终困惑:手握兵权的于谦为何放任政变?
祖制枷锁
明朝嫡长子继承制根深蒂固。景泰帝无子而终,按礼法皇位必归英宗一脉。
即便镇压政变,于谦也无法改变结局,反会背上“弑君”罪名。
脆弱的平衡
“若诛杀英宗,幼主如何镇得住虎视眈眈的藩王?”
于谦深知,经历过土木堡之变的明朝,再也经不起内战。他宁可自己死,也要避免天下大乱。
政变的“合法性”
孙太后(英宗生母)默许政变,甚至派娘家子侄参与。这让于谦的平叛失去大义名分——他若动手,便是对抗皇权正统。
正月二十一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沿途百姓哭声震天,他却仰天大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徐有贞的诬告堪称荒诞:“于谦欲立襄王之子!”连主审官都看不下去:“此事可有证据?”徐有贞冷笑:“虽无显迹,意有之。”
刑场上,刽子手颤抖着不敢举刀。于谦平静道:“动手吧,莫让忠义之士为难。”
英宗复辟后不到五年,徐有贞流放云南,石亨狱中暴毙,曹吉祥遭凌迟——这些政变策划者皆不得善终。
成化元年(1465年),新帝朱见深为于谦平反,谥号“忠肃”。
当年南宫门前的马蹄声早已消散,唯留下西湖三杰祠中的楹联:“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贤。”
#南宫复辟,于谦为什么不出手阻止##历史上,明英宗为什么要杀死于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