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桥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国家一级演员驰骋舞台60余载,躬身笃行推动潮剧传承发展

更新时间:2025-04-07 15:07  浏览量:6

在《蝶恋花》中饰杨开慧

接受采访

教导学生,致力于潮剧非遗传承

在《东吴郡主》中饰吴国太

从艺60余载,她一直与潮剧这个古老剧种共荣发展,塑造了众多鲜活丰满的舞台人物形象;用潮音凝聚侨胞,有力地促进祖国和海外华侨文化交流;培养年青一代,做好潮剧艺术传承工作……她就是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健英。近日,郑健英接受记者专访,分享她对潮剧的深情与执着。

勤学苦练 激情追梦

对潮剧有着近乎痴狂的执着和热情,接触过郑健英的人都有这样的印象。此次专访,是在位于新溪街道上三合村的英园。庭院深深,戏音袅袅,走到门口就听到细腻婉转的潮剧唱腔,循着声音,记者看到郑健英正在跟几位小年轻讲潮剧。眼前的郑老师,身着新中式服饰、干净利落的短发、清亮的嗓音,尽管已80岁高龄,却依然精神矍铄,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

潮剧作为潮汕文化的瑰宝,是刻印在潮人心中永远斩不断、挥不去的情结,郑健英也不例外,她对潮剧的迷恋始于儿时。谈起挚爱的潮剧,郑健英滔滔不绝,她告诉记者,当别的孩子还在街头巷尾嬉笑玩耍,沉迷于幼稚的游戏时,她却像被戏曲之神特别眷顾的孩子,早早痴迷于潮剧艺术。

年幼时,郑健英喜欢和妹妹一起,扮戏唱曲,每每受到众人的肯定,她开心不已,对潮剧的兴趣日益浓厚。在她记忆中,每逢乡里做大戏,乡亲们围聚一起挤在戏台前,小小年纪的她站在小凳子上,仰望台上的角儿如仰望天上明亮的星星。尤其是看到旦角头饰在聚光灯下闪闪发光,精美的戏服、俊俏的扮相深深地印刻在她的脑海中,她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回到家还自编自演地做起戏来。

“读小学三四年级时,我偷偷跑去考戏班”,郑健英说,因为喜欢唱戏,她当时甚至都不想读书,觉得只要能成为一名演员,上台唱戏,就是她最大的梦想。但父母从长远考虑,并未允许,鼓励她要先学好文化知识。

直至1959年,对于未满15岁的郑健英来说,是一个充满期待的年份,这一年汕头戏曲学校成立,郑健英迎来了人生中一个重要转折点,凭借着对戏曲的热爱和一把好嗓音,她考进戏校,正式开启了她的戏梦人生。

进了戏校,郑健英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她全心投入、磨炼技艺。清晨,当第一缕曙光还未完全照亮大地,她就已经在练功房里开始了基本功的训练;她反复吟唱着戏曲选段,稚嫩的嗓音虽然还带着几分青涩,但却藏着对艺术的无限憧憬。

“那时学戏可不像现在有这么多先进的教学工具,一切靠师傅口传心授和反复练习”,郑健英回忆说,天天练功练声,特别是到了夏天,汗水顺着脸颊不停地流淌,湿透了她的衣衫。虽然条件艰苦,但她却从不叫苦,反而更加刻苦地练习。

幸运的是,郑健英遇到了许多良师益友,在戏校的3年时间里,她师从黄玉斗、卢吟词、林和忍等多位潮剧名家,这些名师的悉心教导,为她打下了坚实的潮剧基础,从一个本能爱潮剧的小姑娘,迅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青衣演员。

1962年,郑健英从戏校毕业,分配到广东潮剧院一团。17岁的小姑娘,来到这个群星荟萃的艺术团体,从小婢女基本角色演起,无论是帮声,还是跑场,她都倾注全力。

潜心演绎 家喻户晓

在潮剧界,郑健英以甜润优美、玉质金声的唱腔,赢得了“金嗓子”的美誉。她的唱腔,低音时如流水行云,高音脆如金石,共鸣感极好,穿透力十足,受到海内外广大戏迷的爱戴和推崇。

把握不同时代背景、不同人物身份、不同人物性格进行演绎,是郑健英几十年来舞台表演的一贯原则,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塑造了一系列不同性格、横跨古今的舞台人物形象。从《迎风山》《澎湃》《蝶恋花》,到《告亲夫》《美人泪》《血染南梁宫》,再到《芦林会》《秦香莲》《回书》《德政碑》等,郑健英出演的这些剧目,都成为潮剧经典。

一出《蝶恋花》,让郑健英一唱成名。时间回溯到1977年,汕头地区潮剧团决定排演《蝶恋花》,由郑健英担任主角饰演杨开慧,吴峰和黄瑞英任导演、李廷波任作曲和剧本改编工作、黄精秋任舞美设计。

“首创时,主创团队特地上北京向京剧团学习,一连看了3晚戏”,郑健英回忆说,导演郑亦秋还给他们讲戏。当时恰好全军举行文艺汇演,北京总政歌舞团、沈阳军区歌舞团均有演出同名剧目,他们在北京都争取学习,博采众长。

潮剧现代戏《蝶恋花》不仅在思想上达到很高境界,在艺术上也有很高造诣,尤其是那段脍炙人口的“古道别”,一波三折、委婉动听,堪称经典。郑健英愣是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和对角色的精准把握,把杨开慧演活了,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的形象深入人心。

《蝶恋花》一经演出,就引起轰动,引爆了一场可谓“家喻户晓”的郑健英热。至今她还深深地记得,当时在广州红旗剧场上演盛况空前,连演28场,场场满座,至最后一场时,剧院大门没人把守,过往群众蜂拥而入,通道都站满了观众,但秩序井然,都被郑健英丝丝入扣的表演折服,不少人在观看演出时流下激动的泪水。

随着经验的累积、学艺的精深,郑健英对角色的把握愈发成熟。在和不同角色碰撞中,她总会有新的体悟。在《美人泪》一剧,郑健英扮演女主角冯香罗——一个一生追求爱情而最终被封建势力扼杀了爱情乃至生命的悲剧人物。冯香罗的戏份重,年龄跨度大,从少女到中年,几乎每场都有大段的唱段。郑健英以情入曲,以曲传情,把这个角色塑造得十分成功。

除了青衣,郑健英的闺门旦、花旦、武旦、老旦也非常出彩,既演正面人物,又演反面人物,功底全面厚实。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潮剧院排练出国剧目《花枪缘》,郑健英经过一番超负荷的苦练,最终练就一身出色的枪法,完美塑造出一个文武兼备、栩栩如生的老旦和武旦形象,获得了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潮剧是角儿的艺术,更是一门综合艺术”,郑健英坦言,只有自身各项技能全面发展,才能够完美地将潮剧艺术文化精髓表现到位、传递准确。在她看来,小到一个眼神、一个垫步,大到一段唱腔、一套动作,都要力求做到极致。

甘作人梯 培养人才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郑健英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表演风格,得到专家、学者、戏迷观众的一致认可,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先后荣获“广东省首届中青年戏曲演员百花奖”“广东省文联优秀中青年会员”“舞台与银幕杯优秀演员奖”“全国中老年戏曲表演赛牡丹奖”“汕头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等荣誉。

从初入梨园到站在舞台中央,郑健英笑称,她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采访中,她反复强调,自己的点滴进步离不开潮剧前辈们的引导与帮助。令她印象深刻的是,读戏校时,她傍晚吃完饭经常到黄玉斗老师家,帮师娘起炭炉生火烧水冲茶,为的是能在喝茶间得到黄师傅的指点。

“那些年遇到很多德艺双馨的师傅、导演,他们对艺术的精益求精、对自我的严格要求,深深影响着我”,郑健英说,师傅们不仅传授技艺,更注重艺术修养的培养。在师傅们的谆谆教诲下,她逐渐领悟了潮剧的精髓,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对潮剧的热爱。

“传帮带”是潮剧艺术传承发展的优良传统,郑健英从中受益良多,她深知,潮剧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因此,她十分注重年轻演员的培养,经常亲自指导他们排练和演出。多年来,经她“传帮带”的一批批学生已逐渐成长起来,成为潮剧表演界的中流砥柱。

都说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剧。数年前,郑健英随团到澳洲演出,收了一位“洋徒弟”文莉莉,在潮剧界传为佳话。原来,这位潮剧“发烧友”是第三代移民侨胞,从小深受家庭的熏陶,成为了潮剧的狂热粉丝。在机缘巧合下,文莉莉拜郑健英为师学唱潮剧。“每年她不远万里前来汕头求学,回澳后又不断地领悟、练习,从而得到不断地进步”,郑健英说,文莉莉如今可以说得一口流畅的潮汕话,带动一大班海外乡亲一同爱潮剧、唱潮剧,联结起了海内外同胞的乡情乡谊。

2020年,郑健英应广东潮剧院邀请为演员复排传统折子戏《芦林会》。那些日子,每天在排练厅都能看到,已经年逾七旬的郑健英轻抬碎步,为青年演员做示范,只见她一台步、一手势,动作、眼神规范到位,手把手教导年轻一代戏曲演员。

老艺术家的艺风、艺德,也深深感染并激励着年青一代演员。“郑老师是非常敬业的人,从艺长达60余年,即使是退休以后,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潮剧传承发展的关心。”她的学生如是说。

面对很多媒体记者拍摄录制潮剧身段、唱腔的要求,郑健英也是精益求精地配合。只见她神采飞扬,一开口,那洪亮清脆的嗓音,依旧能瞬间将人拉回到她的戏曲黄金时代。

回顾自己的从艺生涯,郑健英感慨万千。她说:“潮剧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热爱舞台,热爱观众,更热爱这门传承数百年的艺术。只要我还能唱得动,我就会一直唱下去,为传统潮剧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于郑健英而言,潮剧的点点滴滴早已融进骨血,与之一生牵连。

本报记者 陈文兰 苏硕元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