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又添新徒,回顾侯宝林大师的徒弟们(三)
发布时间:2025-05-14 20:09:36 浏览量:3
一转眼,侯宝林大师离开我们已经32年了。
他的《戏剧与方言》、《夜行记》、《卖布头》、《婚姻与迷信》、《关公战秦琼》等脍炙人口的相声段子,至今依然为人们津津乐道!
侯宝林的作品积极反映现实,讽刺犀利而又雅俗共赏,艺术风格洒脱自然。不论是市井方言还是戏曲鼓曲,顺手拈来,寓庄于谐。
即便是指点江山、纵横睥阖的伟人,也禁不住抚掌大笑!
侯大师的徒弟众多,大徒弟贾振良,关门弟子师胜杰,最有名的徒弟马季等。
如今,侯二公子又要替父收徒杨议了,九泉之下的侯大师不知作何感想。
借此机会,回顾一下侯大师的徒弟们。
地方曲艺推动者——胡必达
胡必达(1938-2007)是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弟子之一,也是20世纪中叶,武汉地区曲艺界的代表人物。
尽管他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不及马季、师胜杰等同门,但其艺术生涯与侯宝林的师徒渊源、对地方相声发展的贡献以及独特的表演风格,仍为人津津乐道。
拜师经历与早期艺术生涯
胡必达出生于湖北武汉,早年便展现出曲艺天赋。1962年,侯宝林与刘宝瑞受邀赴武汉演出期间,武汉市政府提出希望两位大师为当地培养新人。时任武汉市文化局局长的巴南岗推荐了胡必达与大学生夏雨田,两人因扎实的表演功底和创作潜力受到侯宝林青睐。
据记载,侯宝林尤其欣赏胡必达“基本功扎实,表演能力强”的特点,认为他是“可造之材”。同年,胡必达正式拜师,成为侯宝林早期弟子之一(按《一户侯说》年表记载为1963年收徒)。
此次拜师颇具时代特色。侯宝林作为旧社会出身的艺人,正致力于推动相声艺术的“去粗俗化”改革,而胡必达的加入恰好契合其吸纳新血液、提升相声文化内涵的愿景。值得一提的是,同期被推荐的夏雨田因主张摒弃传统师徒关系而未正式拜师,但胡必达则通过传统仪式完成入门,成为侯门在武汉地区的重要传承者。
胡必达的表演以“稳”著称,注重语言节奏与包袱结构的严谨性。他继承了侯派相声“寓庄于谐、化雅为俗”的特点,擅长通过细腻的方言运用和市井生活观察制造笑料。例如,其代表作《武汉风情》中,他以武汉方言模仿市井人物的对话,既保留了地域特色,又通过侯派“净化语言”的理念过滤低俗表达,形成雅俗共赏的独特风格。
在创作上,胡必达深受侯宝林“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的影响。他常将文学典故与地方民俗结合,如《楚辞新说》中巧妙化用屈原作品中的意象,以相声形式解读传统文化,既具学术价值又不失幽默感。这种创作思路与侯宝林《戏剧杂谈》等经典作品的学术化倾向一脉相承。
相声名家李伯祥回忆说,他在60年代,听到一段由武汉市说唱团杨松林、胡必达创作的主题相声作品《红岩》时,非常欣赏和羡慕。他说:“我当时就觉得这个作品真好。这么严肃的内容,能以相声的形式来表现,非常难得,我太羡慕了。”
作为武汉说唱团的台柱子,胡必达对地方曲艺发展贡献显著。20世纪60年代,他多次代表武汉参加全国曲艺汇演,将荆楚文化元素融入相声创作。
例如在《长江号子》中,他创新性地将船工号子与相声贯口结合,既展现劳动人民的生活风貌,又拓展了相声的表现形式。
六十年代,伟人途经武汉,饶有兴趣地欣赏了胡必达表演的相声《武汉好》。
特殊时期结束后,胡必达致力于培养新人。他打破门户之见,倡导“师生制”教学模式,这与侯宝林晚年改革师徒关系的理念相呼应。其弟子中,张明智(湖北大鼓名家)等人虽未专攻相声,但将曲艺融合创新的思路延续至今。
侯耀华公布的20人弟子名单中明确包含胡必达,但《相声大词典》等权威资料则将其列为正式弟子。这种分歧源于侯宝林对“徒弟”与“学生”的区分:胡必达作为组织推荐、经传统仪式拜师的弟子,其身份较之“指派学生”更具正统性。
在艺术成就上,胡必达虽未达到马季、师胜杰的全国性影响力,但作为地方曲艺改革的实践者,他成功将侯派艺术与地域文化结合,为相声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范例。侯宝林曾评价:“必达的段子像热干面,初尝平实,细品余味悠长”,这一比喻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其艺术特色。
视师如父的徒弟——殷培田
在相声界泰斗侯宝林的徒弟中,马季、师胜杰等名字如雷贯耳,但有一个名字却鲜少被提及——殷培田。这位1966年正式拜入侯门的弟子,既是侯氏相声承上启下的见证者,也是师门风云中被遮蔽的传奇人物。
1966年,正值特殊历史时期的风口浪尖,侯宝林却在这一年收下殷培田为徒。这一举动本身便充满戏剧性——彼时传统文化饱受冲击,相声艺术更是首当其冲。据《相声大词典》记载,殷培田是侯宝林"文革"前最后一批正式摆知(传统拜师仪式)的弟子之一,足见侯大师对艺术的执着。
坊间传闻,殷培田出身曲艺世家,其父与侯宝林私交甚笃。在拜师仪式上,侯宝林仅邀三五至交见证,仪式从简却暗藏深意:他将一块刻有"侯门"二字的玉佩赠予殷培田,寓意"乱世守玉,玉碎艺存"。这一细节后被侯门另一个弟子丁广泉在访谈中证实,称殷培田始终贴身佩戴此玉,直至晚年。
在上世纪60年代的特殊时期,殷培田告诉我们什么是视师如父的好徒弟。
相较于马季,殷培田能耐和名气都不行,在那个特殊时期,据说马季曾经打过自己的师傅侯宝林,但是这位殷培田为了不让自己的师父遭受批斗,竟然拿着菜刀守在侯家门前守护自己师父的安全,就凭这一点就让人刮目相看,侯宝林之女侯錱在《最后的侯大师生平历表》中提到了他。
侯派相声的活化石殷培田的艺术风格被业内称为"侯门原教旨主义"。他完整继承了侯宝林"清雅脱俗"的表演精髓,尤其擅长将市井俚语升华为文学意象。其代表作《方言趣谈》中,他用七种方言演绎《红楼梦》片段,既保留侯派"文哏"的雅致,又创新融入民俗元素,被马三立评价为"侯门真传"。
在师兄弟中,殷培田以"守旧"著称。马季曾回忆:"培田的活(段子)就像博物馆的藏品,连师父改过的老本子,他都能原样复原。"这种对传统的极致坚守,在改革开放后反而成为稀缺品。2003年非遗保护工程启动时,殷培田凭记忆整理出37段濒临失传的侯派相声文本,成为重要文献。
侯耀华主导修订的"20人弟子名单"中,殷培田虽得以保留,但其艺术贡献被刻意淡化。
晚年的殷培田隐居天津,拒绝任何商业演出,只在社区文化站免费授课。他的教学方式堪称"考古式传承":要求学员先学三年古文,再练五年基本功,最后才接触相声段子。这种严苛标准在快餐文化时代显得格格不入,门下弟子不足十人,却培养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磊等实力派。(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