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桥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1984年,常宝霆为何对王佩元说:听说你要拜我为师,我不能收你

更新时间:2024-11-10 00:31  浏览量:2

1984年的天津,一场意味深长的对话在曲艺团后台展开。当时已功成名就的相声大师常宝霆,面对35岁的王佩元提出的拜师请求,出人意料地说出了"我不收"三个字。这位曾与王佩元合作创作《挖宝》等经典作品,并在"文革"期间携手开创相声新天地的艺术家,为何会有此决定?更令人玩味的是,在其夫人的一番话后,常宝霆最终改变主意,欣然接纳了这位"脾气太大"却"不世俗"的徒弟。

1929年,在天津的相声世家里,一个注定与相声结缘的婴儿呱呱坠地,他就是常宝霆。这个天津男孩从小就在父亲常连安和大哥常宝堃的耳濡目染下,对相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他九岁那年,常宝霆第一次登台表演,那稚嫩的童声和灵动的表演立刻赢得了观众的喝彩。人们亲切地称他为"挑帘红",这个称呼带着几分天津卫的市井气息。

两年后,常宝霆已经能在北京的启明茶社独当一面。到了十二岁,他拜相声名家郭荣启为师,正式成为中国相声第六代传人,以"宝"字为辈。

十三岁时,常宝霆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搭档白全福。这位大他十岁的老艺人与他配合默契,两人携手走过了四十余载春秋。

在另一边,1949年的天津,一个艺人家庭迎来了新生命,这就是王佩元。他的父亲王起胜是西河大鼓演员,家中虽然艺术氛围浓厚,但生活却并不富裕。

王佩元九岁才得以踏入学堂,每个学期两元钱的学杂费对他家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他不得不每年向学校申请减免费用。

虽然学习成绩平平,但王佩元凭借着年龄优势和组织才能,在学校担任了大队长。十一岁那年,不顾父亲的反对,他毅然考入了天津河西区戏曲学校。

那时的王佩元,拖着一个旧木箱子和尿桶去报到的场景,成为了他艰苦学艺岁月的见证。在戏校里,他结识了同龄人赵伟洲,开始了相声学习的启蒙之路。

1962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河西区戏曲学校解散后,王佩元和赵伟洲被天津市曲艺团选中,进入少年训练班继续深造。在这里,他们遇到了恩师苏文茂和朱相臣。

在曲艺团里,马三立、赵佩茹、常宝霆等相声前辈时常对这些后辈悉心指点。王佩元就这样在相声艺术的熏陶中不断成长。

一年后,赵伟洲调往天津市农村曲艺杂技团。这一别,让王佩元不得不重新寻找自己的艺术道路。而此时的常宝霆,已经和白全福搭档多年,在天津相声界声名鹊起。

在这场运动中,常宝霆因是烈士常宝堃的弟弟,加上身体状况不佳,得以留在曲艺团工作。可他不能再登台说相声,只能负责拉起舞台上沉重的布景幕布。

当时的常宝霆体重仅有九十多斤,却要日复一日地操控着上百斤重的道具。这份工作对他来说实在是一种煎熬,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也只能咬牙坚持。

而年纪尚小的王佩元,因为出身贫苦,也留在了曲艺团。他虽然不能说相声,但可以演对口词和诗朗诵,还在《地道战》舞台剧中负责制作爆炸音效。

到了1971年,政治环境稍有缓和,团里领导要求常宝霆和王佩元尝试合作。两人共同创作了相声《32届联合国》,这是他们的第一次合作。

这段相声虽然只演出了两场就被叫停,但为两人日后的合作埋下了种子。次年,他们与朱学颖一起深入天津食品二厂体验生活,创作了新作品《挖宝》。

这部作品经过层层审核,终于在1972年国庆节登上了中国大戏院的舞台。那时的常宝霆四十三岁,王佩元才二十三岁,两人一逗一捧,配合默契。

《挖宝》甫一问世就在天津街头的广播里传播开来,随后更是通过收音机传遍全国各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是第一段重见天日的相声,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从此,常宝霆和王佩元形成了固定的创作搭档。他们朝夕相处,不断切磋技艺,创作出了一个又一个脍炙人口的作品。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天津市曲艺团开始实行个人承包演出制。王佩元担任了相声队的队长,特意邀请常宝霆和白全福加入演出队伍。

在全国各地的巡回演出中,王佩元有了更多机会跟随常宝霆学习。一路上,两人配合演出,切磋技艺,情谊也在不断加深。

到了1984年8月,在青岛举行的全国首届新相声作品大赛上,常宝丰和王佩元凭借《并非讽刺裁判》获得了一等奖。常宝霆虽然没有登台,但他为这段相声提供了诸多创作建议。

从青岛载誉归来后,天津曲艺团的团长王济找到了王佩元。团里准备恢复传统的师徒关系,让中青年相声演员可以拜师学艺。

面对团长的询问,王佩元毫不犹豫地表达了拜师意愿。他要拜的不是别人,正是和他合作多年的常宝霆。

王济听到这个答案,露出了了然的微笑。他让王佩元按照团里的要求填写拜师志愿表。

这份志愿表很快就递交了上去,可常宝霆知道这个消息后,却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态度。在后台偶遇王佩元时,常宝霆主动走过去开启了这段对话。

"我听说,你要拜我?"常宝霆直截了当地问道。王佩元立刻点头承认,表示自己确实填了志愿表想拜他为师。

让王佩元没想到的是,常宝霆接下来说出了一句斩钉截铁的话:"我不收!"这三个字像一盆冷水,浇在了王佩元的头上。

面对师父的拒绝,王佩元连忙追问原因。常宝霆给出的理由令人意外:"因为你脾气太大,没人能管得了你!"

原来在常宝霆看来,王佩元为人耿直,做事嫉恶如仇。这种性格虽然可嘉,但说话常常不加遮拦,也因此得罪过不少人。

听到这个回答,王佩元的声音明显低了下来。他说:"那您要真不收,那就算了。"可就在这时,常宝霆话锋一转。

"算了?不不,你师娘说了……"常宝霆话说到一半就停下来。这半截话让王佩元看到了希望,他静静地看着常宝霆,等待下文。

常宝霆接着说:"你师娘说了,佩元这孩子不错,虽然脾气大你也可以收他。"短暂的停顿后,他又补充道:"关键是佩元这孩子好在哪里呢?这孩子不世俗。"

这番话让王佩元喜出望外。他立刻改口叫起了师父,还不忘感谢师娘的成全。面对徒弟的热情,常宝霆只是微微一笑。

这场发生在后台的对话,看似简单,却道出了名师收徒的深意。常宝霆的犹豫源于对艺术传承的责任感,而他夫人的一席话,则道出了对人品的重视。

这一天,相声界又添一段佳话。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在贤内助的建议下,接纳了一位性格倔强却不世俗的年轻人。这个决定,为常氏相声的传承写下了新的篇章。

1984年9月30日,天津交通宾馆迎来了一场盛大的拜师仪式。这一天,不仅是常宝霆收徒王佩元,还有常宝丰拜师马三立、侯长喜拜师阎笑儒。

为了见证这个重要时刻,相声泰斗侯宝林专程从北京赶来。赵振铎、李金斗等相声界名家,以及京剧界的历慧良、曲艺界的骆玉笙等艺术大师也纷纷到场。

这场拜师仪式别出心裁,打破了传统的程式。徒弟们向师父鞠躬献花,师父则回赠礼物,体现了新时代的特色。

马三立为三位新收的徒弟准备了特殊的礼物。每人一个笔记本、一支钢笔,还在笔记本扉页亲笔题写"好好学习,力争上游——马三立"。

当晚,登瀛楼里觥筹交错,热闹非凡。侯宝林心情格外愉悦,不停地与常宝霆、苏文茂互相敬酒。

这场酒席上出现了一个罕见的场面。素来以自制力强著称的常宝霆,竟然破天荒地喝醉了。要知道,他平日里滴酒不沾,这次却完全打破了常规。

王佩元看到师父醉了,连忙上前搀扶。他小心翼翼地把常宝霆送回家,扶他在沙发上坐好,又贴心地倒了一杯茶水。

即便醉意朦胧,常宝霆依然不忘师父的职责。他看着王佩元,语重心长地叮嘱:"佩元,记住,一定要好好学相声,一定要好好说相声。"

从此,王佩元正式成为常氏相声的传人。他不负师望,在相声艺术的道路上不断精进。

往后的岁月里,王佩元陆续与常氏家族的常宝霆、常宝丰、常宝华、常贵田等人同台演出。每一次合作,都是对常氏相声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这份师徒情谊,延续了常氏相声的精髓。它不仅是一个艺术门派的传承,更是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相长"精神的生动体现。

时光荏苒,2012年,常宝霆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艺术成就的肯定,也是对整个常氏相声流派的褒奖。

2015年,常宝霆离开人世。但他的艺术精神通过王佩元等徒弟得以延续,在相声舞台上继续绽放光彩。

这段始于1984年的师徒情缘,见证了中国相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从最初的犹豫到最终的欣然接纳,从拜师仪式的庄重到欢聚时刻的真情流露,都书写着相声艺术薪火相传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