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桥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1944年,苏文茂恶作剧吓坏常宝霆,常宝堃是如何为常宝霆治病的

更新时间:2024-11-23 08:39  浏览量:1

1944年的北京,启明茶社里灯火通明。年仅15岁的苏文茂和他的三叔常宝霆之间,发生了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这件事不仅让常宝霆卧床不起,还惊动了相声界的名家常宝堃。在那个年代,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大仙爷"的传说。当这些传说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时,往往会产生出意想不到的结果。年少的苏文茂原本只是想和常宝霆开个玩笑,谁知这个玩笑竟让常宝霆陷入了异常的状态:整日神情恍惚,问什么不说什么,走路打晃,还每天下午发烧。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兄长的常宝堃究竟用了什么方法,才让常宝霆重新恢复了健康?这背后,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相声世家的渊源

常家在相声界有着深厚的根基,这要从常连安说起。常连安年轻时以撂地卖艺为生,走南闯北,足迹遍布华北各地。他不仅擅长变戏法,还精通相声。1918年,常连安带着长子常宝堃来到张家口,在当地一个叫"永胜茶园"的地方落了脚。

常宝堃从小就跟着父亲学艺,7岁就能在台上说相声。当时张家口的观众看他年纪小小就能说相声,都很喜欢他,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小蘑菇"。这个外号后来成了他的艺名,也成了常家四兄弟共同的艺名标志。

1925年,常连安带着一家人来到天津。在天津,常连安结识了相声界的几位名家,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常宝堃师父的张寿臣。张寿臣是天津相声界的泰斗级人物,他的相声功底深厚,在逗笑功夫上尤其出众。

1931年,常宝堃拜张寿臣为师。这一年,常家老二常宝霖也开始学习相声。两年后,常宝霆也跟着父亲和哥哥们登台说相声。常宝华虽然年纪最小,但也在1935年开始了相声生涯。

四兄弟中,常宝堃最为出色。他9岁就能独立登台,13岁就在天津"小梨园"成了台柱子。1937年,常宝堃和"小龄童"赵佩茹搭档,很快就成了京津两地最红的相声艺人。到了1938年,常连安看准时机,在北京西单开办了启明茶社。

启明茶社开业之初,常连安请来了不少名家坐镇。除了张寿臣、郭荣起这些老艺人,还有侯一尘、赵蔼如等新一代相声演员。茶社每天演出三场,从下午两点一直到晚上十点,生意十分兴旺。

1943年,苏文茂拜常宝堃为师。常宝堃不仅免去了苏文茂的"摆知"钱,还给他安排了专门的学习任务。为了让苏文茂能够专心学艺,常宝堃还特意给他每天两块钱的零用钱。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开支。

启明茶社的兴盛,不仅为常家四兄弟提供了锻炼的舞台,也培养出了一批新人。1944年初,常宝霆和白全福的搭档已经成了茶社的台柱子。常宝霖和常宝华也各自有了固定的搭档,在茶社里轮流演出。四兄弟的相声风格各有特色:常宝堃以逗笑见长,常宝霆擅长说学逗唱,常宝霖长于贯口,常宝华则以说快书出名。

二、启明茶社的日常生活

启明茶社坐落在北京西单大街上,是一座两层楼的砖木结构建筑。一楼是茶座,能容纳二百多人,二楼是演员休息室和道具间。每到演出时间,茶社门口就会挂上一块写着"今日演出"的木牌,牌子上用毛笔工整地写着当天出场演员的名字。

茶社每天的工作从早上七点就开始了。杨少华和其他几个学徒要把茶座的桌椅擦拭干净,准备好茶具。到了上午九点,演员们陆续到达,在二楼的休息室里排练节目。常连安规定,每天上午必须有两个小时的排练时间,不管是名角还是新人都不能免除。

苏文茂到启明茶社后,因为年纪小,又是常宝堃的徒弟,所以被安排在后台帮忙。他的主要工作是整理道具、打扫休息室,还要负责给演员们准备茶水。每天演出结束后,他还要留下来看园子,这项工作一直要到深夜。

启明茶社的演出分三场。第一场在下午两点开始,主要是一些新人登台,练练胆子。第二场在傍晚六点,通常是常家兄弟轮流出场。最后一场在晚上八点,这是最重要的一场,往往有名家坐镇。

茶社里有一些不成文的规矩。比如演员上台前要先到后台的关公像前上一炷香;说相声时不能背对着后台的财神爷;台上的茶碗里必须倒满水,象征"盆满钵满"。这些规矩都是老一辈相声艺人传下来的,大家都很重视。

苏文茂每天要等到最后一场演出结束,打扫完场地才能去吃夜宵。他常去的是茶社对面的一家面馆,那里的老板姓王,因为常给相声演员们做夜宵,所以大家都叫他"王夜宵"。这家面馆的特色是"醋溜面",面条里放着韭黄和豆芽,浇上热油和醋,香气四溢。

除了面馆,附近还有一家专门卖羊杂汤的小店,是常宝霆的最爱。这家店的老板是个回民,手艺很好,每天深夜都有不少相声演员光顾。苏文茂和常宝霆经常一起去那里喝汤,有时还会遇到其他演员。

在这样的日常生活中,苏文茂渐渐掌握了相声的基本功。他每天除了帮忙做事,还要抽时间跟着师父学习。常宝堃教他的第一个功课就是"贯口",要求他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练习绕口令。

茶社里还有一个特殊的规定:每月初一十五,所有演员都要到二楼的会议室开会。会上,常连安会点评每个人的表现,指出问题,提出建议。有时候,他还会请来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艺人,给大家讲解相声的技巧和要领。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44年夏天,直到那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那天晚上,苏文茂照例留下来看园子,却在后台的杂物间里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东西,这件东西后来成了整个事件的导火索。

三、深夜奇遇与意外事件

1944年7月15日的晚上,启明茶社的最后一场演出刚结束。苏文茂像往常一样在后台收拾道具,在杂物间里发现了一个老旧的戏箱。这个戏箱是常宝霆白天从家里带来的,里面装着他祖父留下的一些变戏法的道具。

北京的夏夜闷热,茶社里的煤油灯发出昏黄的光。苏文茂打开戏箱,里面有几个铜铃、一副旧扑克牌,还有一个用红布包着的纸包。打开纸包,里面是一张画着符咒的黄纸和一个木制的人偶。这个人偶约莫巴掌大小,是个戏子的模样,脸上画着白底红花的彩妆。

在那个年代,北京城里流传着许多关于"大仙爷"的传说。据说这些"大仙爷"能掌管人的福祸,特别是对戏班子里的人特别灵验。常家老一辈就经常在演出前要先给"大仙爷"上香,以求保佑演出顺利。

苏文茂从小就听说过,如果把"大仙爷"的符咒贴在人偶上,再念几句咒语,就能让人偶动起来。他想起常宝霆平时总爱吓唬他,这回正好借机会回敬一下。于是,他把黄符贴在人偶上,放在了常宝霆常坐的椅子上。

第二天下午,常宝霆来到茶社准备演出。他刚在椅子上坐下,就看见椅子上放着一个面目狰狞的人偶。更让他惊恐的是,这个人偶突然像是活过来一样,脖子歪向一边,两只手臂也慢慢抬了起来。常宝霆当场就吓得脸色发白,浑身发抖。

事后才知道,原来是苏文茂在人偶背后系了细线,从隔壁房间拉动。但这个玩笑的后果却远超预期。从那天起,常宝霆就开始出现异常。他整日精神恍惚,说话颠三倒四,还总说看见有人在他身后。每到下午三点左右,就会开始发烧,额头烫得厉害。

常宝堃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立即叫来了苏文茂。原来那个戏箱里的东西是常家祖传的法器,那张符咒更是有来历的。常家的祖上曾在张家口遇到过一位云游道士,那道士见常家老爷子心地善良,就传授了一些驱邪避祸的法门,还留下了这些法器。

这个消息很快在相声界传开。有人说常宝霆是被"大仙爷"附身了,也有人说是触犯了戏箱里的禁忌。茶社的生意也受到影响,有些老主顾听说此事后,都不敢再来捧场。

常宝霆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不仅说不了相声,连走路都摇摇晃晃。常连安请来了好几个大夫,都说查不出病因。有人建议去找当地有名的算命先生看看,但常宝堃却摇头说不用,他自有办法治好弟弟的病。

四、常宝堃的应对之策

眼看着常宝霆的病情日益加重,常宝堃开始采取行动。他首先让人将启明茶社暂停营业三天,借口是整修茶座。在这三天里,常宝堃让人把茶社里里外外都打扫了一遍,还特意请来了几位老艺人帮忙查看茶社的风水格局。

常宝堃的第一个举动是将那个戏箱重新安置。他把戏箱移到了二楼最东边的房间,这个房间平时是用来存放道具的。按照常家祖传的规矩,戏箱要放在向阳的位置,而且必须用红绸布垫着。常宝堃亲自将戏箱整理了一遍,把里面的东西按照特定的顺序摆放好。

接着,常宝堃让人把茶社后台的关公像和财神爷像都重新请到了正堂。这两尊神像是常连安开茶社时就供奉的,据说有镇宅辟邪的功效。常宝堃在神像前上了香,还摆上了新鲜的水果和点心。

为了治好常宝霆的病,常宝堃还专门去了趟天津,拜访了他的师父张寿臣。张寿臣听说此事后,交给常宝堃一个青铜八卦镜,说这是当年一位道长送给他的,让常宝堃带回去挂在常宝霆的床头。

回到北京后,常宝堃又去了城南的白云观。他在那里求了一道平安符,回来后贴在了常宝霆的房门上。常宝堃还特意找来了当年跟随常连安学艺的老艺人,详细询问了常家祖传法器的来历和使用方法。

经过打听,常宝堃得知那张符咒是有讲究的。符咒上的咒语必须在特定的时辰念诵才有效,而且念诵的人必须是心地纯善之人。如果违反了这些规矩,不仅符咒不灵验,还会招来麻烦。

常宝堃决定用一个特殊的方法来化解这个问题。他让人在茶社的后院搭了一个简易的戏台,在农历七月二十一这天,也就是常家祖父的忌日,请来了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艺人,一起演了一场"散戏"。这场戏从晚上七点开始,一直演到子时。期间,常宝堃还特意准备了一桌素斋,摆在戏台前供奉。

在演戏的过程中,常宝堃让常宝霆坐在台下观看。台上的老艺人们轮番上阵,说的都是些祛邪纳福的吉祥段子。到了深夜,常宝堃取出那个被贴了符咒的人偶,在众人面前将符咒取下,用清水洗净,然后重新包好放回戏箱。

这场仪式做完后,常宝堃又让苏文茂在众人面前向常宝霆道歉。他告诉苏文茂,艺人之间开玩笑要有分寸,尤其是涉及到祖传物件的时候更要谨慎。苏文茂当众作揖认错,还表示愿意接受任何惩罚。

五、事件的后续发展

经过常宝堃的一番布置,常宝霆的病情开始好转。到了八月初,他已经能正常上台说相声了。这件事虽然告一段落,但在北京的相声界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从那以后,各个茶社都开始重视对祖传物件的保管,不少茶社还专门设立了保管室,用来存放重要的器物。

启明茶社重新开业后,常连安对茶社的管理制度做了调整。他规定,茶社里的所有物件都要登记造册,特别是那些老物件,更要注明来历和使用方法。后台的休息室也重新布置,把衣箱、道具柜都固定在特定的位置,任何人都不得随意移动。

苏文茂因为这次事件受到了处罚。常宝堃让他停止学艺三个月,改去帮"王夜宵"煮面。这三个月里,苏文茂每天要从早忙到晚,但他没有怨言。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了艺人之间互相尊重的重要性。

到了年底,常连安召集茶社里的所有人开会。他宣布了几项新规定:第一,茶社里的老物件非经允许不得触碰;第二,演员之间开玩笑要注意分寸;第三,每月初一要给关公和财神爷上香换供品。这些规定后来被其他茶社借鉴,逐渐成为北京相声界的共识。

1945年春节前夕,张寿臣来北京看望弟子。他听说了这件事的始末,特意带来一本古书,是关于戏班子规矩的。张寿臣把书送给了常宝堃,说这是他年轻时从一位老艺人那里得到的,书里记载了许多关于戏曲界的传统习俗和禁忌。

常宝堃把这本书仔细研读,还请人誊抄了几份,分送给其他几家大茶社。书中提到,戏班子里的物件都是有"气"的,越是用得久的东西,这种"气"就越重。对待这些物件要格外小心,不能随意玩弄,更不能用来开玩笑。

这本书的出现,引发了北京相声界对传统习俗的重新重视。各个茶社都开始收集整理老一辈艺人留下的物件和文字记载。有些茶社还专门请人绘制了图录,把各种道具的样式和用途都记录下来。

到了1945年秋天,常宝霆完全康复了。他重新登台时,专门说了一段新编的相声,题目叫《物件有灵》。这段相声讲的是一个年轻艺人不懂规矩,随意摆弄老物件而遭遇怪事的故事。这个段子很快在北京城里传开,成为了警示后人的教材。

常宝堃也因为处理这件事的得当,在相声界赢得了更多尊重。他经常被请去其他茶社讲解行规,还整理出了一套完整的茶社管理制度。这套制度后来被印成小册子,在北京的各个茶社流传。随着时间推移,这个事件逐渐成为北京相声界的一段佳话,人们常常用它来教育年轻艺人要懂规矩、守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