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桥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1956年毛主席听马三立说相声,被逗得开怀大笑,说:你真是个国宝

更新时间:2024-12-01 20:50  浏览量:8

引言:

1956年1月的一个寒冬夜晚,天津干部俱乐部南楼的小礼堂里暖意融融。毛主席在视察天津期间接见文艺界人士,其中就有相声大师马三立。这位出身曲艺世家、15岁就开始在街头"撂地"说相声的艺术家,以一句"主席,你好,我是天津电视台的工作人员马三立"的自我介绍,便让现场笑声四起。更让人惊喜的是,毛主席不仅记得他的成名作《买猴》,还称赞他的名字寓意深远。当晚的相声表演中,马三立更是使出浑身解数,逗得毛主席开怀大笑,并赞誉他"真是个国宝"。这次难忘的会面,成为了马三立艺术生涯中最为光彩的篇章之一。

大纲:

一、相声世家的传承

马三立的家族背景:祖父马成芳、父亲马德禄等家族成员的艺术造诣

早年生活经历:15岁拜师、街头"撂地"说相声的艰辛岁月

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市井生活的历练与"小市民化"表演特色

二、《买猴》的艺术高峰

新中国成立后的艺术创作

1953年创作《买猴》轰动全国

"马大哈"形象深入人心

三、与毛主席的难忘会面

1956年天津文艺界接见经过

毛主席对《买猴》的赞赏

现场表演获得"国宝"美誉

四、艺术生涯的跌宕起伏

1958年后的人生起伏:下放、摘帽、复出

晚年仍坚持艺术创作与公益演出

2001年的告别演出与艺术精神的永恒传承

1956年毛主席听马三立说相声,被逗得开怀大笑,说:你真是个国宝

引言

1956年1月的一个寒冬夜晚,天津干部俱乐部南楼的小礼堂里暖意融融。毛主席在视察天津期间接见文艺界人士,其中就有相声大师马三立。这位出身曲艺世家、15岁就开始在街头"撂地"说相声的艺术家,以一句"主席,你好,我是天津电视台的工作人员马三立"的自我介绍,便让现场笑声四起。更让人惊喜的是,毛主席不仅记得他的成名作《买猴》,还称赞他的名字寓意深远。当晚的相声表演中,马三立更是使出浑身解数,逗得毛主席开怀大笑,并赞誉他"真是个国宝"。这次难忘的会面,成为了马三立艺术生涯中最为光彩的篇章之一。

相声世家 传承艺苑

在北京,马家是一个响当当的曲艺世家。1914年,马三立出生在这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中,全家不久迁居天津。

马家几代人都在艺术领域有着非凡的造诣。祖父马成芳是京城有名的说书艺人,他说的《水浒传》让无数听众如痴如醉。

父亲马德禄更是相声界的泰斗,在"相声八德"中占有一席之地。母亲恩萃卿擅长京韵大鼓,兄长马桂元也以"文哏"相声闻名。

这样的家庭环境,为马三立日后的艺术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在当时,相声被视为"下九流"职业,马家虽能糊口,却也难以富裕。

马三立初中辍学后,就开始了自己的相声生涯。1929年,年仅15岁的马三立拜在著名相声演员周德山门下。

他天资聪颖,加上从小耳濡目染,很快就在相声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天津的"三不管"食品街,马三立开始了他的"撂地"生涯。

一把扇子,一张嘴,年轻的马三立就这样在嘈杂的集市中谋生。19岁时,马三立成家立业,本以为生活会渐入佳境。

但命运却给了他当头一棒:兄长沾染上了鸦片,父亲病逝,继母离家出走。家庭的重担落在马三立肩上,生活更加艰难。

为了养家糊口,马三立走遍了天津的大街小巷。码头、庙会、集市,只要是人多的地方,就有他说相声的身影。

这段颠沛流离的日子,反而促成了马三立独特的艺术风格。他走南闯北,经历了市井百态,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融入相声中。

十一年的市井生活,让马三立的艺术更接地气,更有生活味道。到1940年,他在天津终于站稳了脚跟,成为一名著名相声演员。

1948年是马三立事业的转折点。多家茶社和电台邀请他演出,名伶谭富英、马连良亲自为他捧场。至此,马三立在相声界真正打响了自己的名号。

一语惊书将领笑 三尺舌绽人间春

1956年的天津,寒风凛冽,干部俱乐部南楼的小礼堂内却座无虚席。当晚的文艺界人士接见会,汇聚了天津各路文艺名家。

马三立穿着整洁的中山装,站在会场的角落里。他没想到,这次接见会竟然来了这么多人,而且还有毛主席亲自出席。

接见会开始后,各路名家轮番登台献艺。有人唱京剧,有人弹琵琶,有人表演评书。

轮到马三立登台时,他走到台前,用一贯朴实的语气说:"主席,你好,我是天津电视台的工作人员马三立。"这句话立刻引发全场哄笑。

毛主席也笑了,他说:"马三立这个名字很有意思,三立就是站得稳,你父亲给你取这个名字很有深意。"马三立连忙点头称是。

毛主席又说:"我听说过你的相声《买猴》,很有意思。"这让马三立惊喜万分,没想到主席还记得他的作品。

在现场热烈的气氛中,马三立开始了他的表演。他选择了一段新创作的相声,内容是讲述解放后人民生活的变化。

相声中,他妙语连珠,时而模仿市井小贩,时而学习知识分子。台下的笑声此起彼伏,毛主席更是笑得前仰后合。

表演结束后,毛主席称赞道:"你真是个国宝啊!"这句话让马三立激动不已。他没想到,自己从小在街头卖艺的"下九流",竟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这次接见会后,马三立的艺术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他开始频繁受邀参加各类重要演出活动。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马三立更加努力创作新作品。他把这次见到毛主席的经历编进了相声里,成为了一个广为流传的佳话。

这次会面不仅改变了马三立的艺术生涯,也让相声这门民间艺术得到了更多关注。许多年轻人开始学习相声,相声艺术迎来了新的春天。

马三立经常在后来的演出中提到这次难忘的经历。他说,毛主席的那句"国宝",既是对他个人的肯定,也是对整个相声艺术的认可。

这次会面的新闻很快传遍了天津的大街小巷。人们都说,马三立用自己的智慧和幽默,为相声艺术赢得了应有的尊重。

从此以后,马三立更加注重相声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他经常深入基层,收集民间故事和笑料,创作出更多贴近生活的作品。

在相声界,这次会面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相声艺术从街头巷尾走向了更大的舞台,获得了更广泛的社会认可。

旧曲新词展华章 艺术创新谱辉煌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马三立深知相声艺术必须与时俱进。他开始在传统相声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融入新时代的元素。

1956年春节过后,马三立接连创作了《夸住宅》《夸供销》等反映新生活的相声段子。这些作品既保留了相声的传统技巧,又巧妙地融入了时代特色。

马三立走遍天津的大街小巷,深入工厂、农村、学校收集素材。他把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搬上舞台,让相声更接地气。

在创作过程中,马三立注重保持相声的艺术特色。他常说:"相声不能丢了'逗'字,但也不能为逗而逗,要让观众笑中有料。"

马三立创作的新段子很快在天津传开。《夸住宅》讲述了解放后老百姓住上新房的喜悦,《夸供销》则展现了供销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便利。

这些作品不仅让观众开怀大笑,更让他们看到了生活的变迁。马三立的相声成为了记录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

在演出中,马三立经常根据现场观众的反应即兴发挥。他把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生活百态都搬上了舞台。

马三立的表演风格独树一帜,他既能说快板,又能唱小曲。观众们说,听马三立的相声就像听百姓自己在说话。

为了让相声更有教育意义,马三立还创作了一些讽刺浪费、铺张的段子。这些作品既诙谐有趣,又充满了社会意义。

马三立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表演形式上。他把京韵大鼓的韵白引入相声,创造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在天津文化馆的一次演出中,马三立表演了新创作的《夸自行车》。这个段子生动描绘了普通工人买到自行车后的欢喜情景。

观众们说,马三立的相声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这种贴近生活的创作方式,让相声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马三立还注重培养年轻相声演员。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辈,为相声艺术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在天津青年文化宫,马三立经常给年轻相声演员上课。他教导他们:"说相声要接地气,要把老百姓的话说到老百姓心里去。"

马三立的创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有人说他的新作品"不够相声",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

随着时间推移,马三立的创新实践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他的作品成为了那个时代相声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些年来,马三立创作的新段子已经成为了相声艺术的经典作品。它们不仅记录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社会变迁,更展现了相声艺术的创新活力。

桃李满园春风暖 艺苑薪火代代传

马三立的晚年,是一段硕果累累的时光。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相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

1978年,马三立在天津市曲艺团创办了相声训练班。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慕名而来,希望能跟随这位相声大师学艺。

在训练班里,马三立手把手教授相声技艺。他把自己几十年的舞台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位学员。

马三立重视基本功的训练,要求学员们从最基础的"报菜名"练起。他说:"相声是说出来的艺术,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说不好相声。"

每到周末,马三立都会带着学员们到天津的老街巷里体验生活。他告诉学员们:"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要从老百姓的话语中找灵感。"

训练班的学员中,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相声演员。他们把马三立的艺术精神传承下去,在全国各地发扬光大。

1982年,马三立被授予"中国曲艺大师"称号。这个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肯定,更是对整个相声艺术的褒奖。

在获奖典礼上,马三立说了一段即兴相声,逗得在场观众捧腹大笑。大家说,老艺术家的功力丝毫未减。

马三立晚年仍然坚持创作和表演。他说:"只要观众需要,我就要继续说相声,这是我的责任。"

1984年,马三立完成了自传《说说我的相声生涯》。这本书记录了他的艺术人生,成为了研究相声艺术的重要资料。

马三立的弟子们遍布全国各地,他们都以师承马派相声为荣。马三立常说:"相声艺术要靠年轻人来发展,我们这些老人就是要为他们搭好梯子。"

在天津文化馆的一次演出中,马三立和他的学生同台献艺。台上是老艺术家和年轻人的精彩配合,台下是观众的阵阵掌声。

马三立把自己的相声艺术经验整理成教材,在天津艺术学院开设相声课程。这成为了中国第一个正式的相声专业课程。

他说:"相声不能停留在逗人笑上,要让观众在笑声中得到启发。"这句话成为了许多相声演员的座右铭。

临终前,马三立还在关心相声艺术的发展。他对前来探望的弟子们说:"要让相声艺术与时俱进,永远保持生机活力。"

马三立去世后,他的艺术精神得到了传承和发扬。他的弟子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发展相声艺术,为这门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今天,在天津市曲艺团,马三立的照片依然挂在最显眼的位置。每个来这里学习的年轻相声演员,都会向这位相声大师的遗像鞠躬致敬。

那句"你真是个国宝"的评价,不仅是对马三立个人的褒奖,更成为了激励后辈艺术家的动力。相声艺术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