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座位”问题为什么会成为家长关注的焦点,老师的苦恼?
更新时间:2024-12-15 19:54 浏览量:7
“学生座位”问题为什么会成为家长关注的焦点,老师的苦恼?
记得,有一部电影或小品的台词(不记得是哪部电影了):教室里老师问一名个子高的学生:“你爸爸是做什么的?”学生:“我爸是教育局的......”老师:“那你坐前面来......”;老师又问一名个子小的学生:“你爸爸是做什么的?”学生说:“我爸是种地的。”老师:“那你坐最后一排去。”
这样的事儿在现实中真的存在吗?
一般情况下,基于教师的职业特征(哪怕是素质不高的老师)不会出现类似现象。原因是这类现象是最显性的、最直接的“特殊关照”,主要是这样“关照”对孩子自身的成长不利,特别是“教育局的”,肯定懂教育,也必然不能让老师这样关照孩子(那是在害孩子,至少会在班级里孤立孩子)。在现实工作中,“教育局的”让老师最大的“关照”应该是让老师对孩子特别严格一些才对。而对“我爸是种地的”学生也没有必要这样处置,因为这样会影响老师的班风建设,孩子虽小,也有价值观,大多数孩子能看得出老师的心思。即使孩子看不出,家长也会心知肚明,这样的老师也肯定带不好班,最终影响的是班主任的威信。一个班主任在家长、学校和社会中丧失了威信,这位老师的班主任工作也就到头了。老师的威信表现在哪里?公平、正义、一心向学(学生)。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坐在哪儿的问题也确实是家长高度关注的焦点;也确是班主任老师最头疼的事,原因是家长提出的“关照”,一般情况下是解决不了的,最多给家长一个中性的答复“待有机会的......”。
家长关注孩子坐在班级哪个位置,这心思是最简单不过的了,为了孩子在上课时能够占据“有利地形”,认为教室里存在着一个“学霸区”,就是干扰少,视野好,老师视野下的那个位置,能促进孩子学得更好。但班级座位就如电影院一样,势必存在“前排”、“中排”、“后排”,“左排”、“中排”、“右排”。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总是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直观的如身高、视力情况;还要考虑学生的自主能力、行为习惯、性格特征;还要考虑学习小组建设、互帮互学情况等等,综合分析后,确定一个孩子坐在哪里。而且,还会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定期交换座位,进行动态管理。
在排座位这件事上,老师不会存有私心(哪怕是自家的孩子)。那么,在一个班级里不存在需要老师特殊照顾的孩子吗?当然存在。如班级里有天性胆小,性格软弱,不合群的孩子,老师要把这个孩子放在老师的身边,慢慢培养孩子成熟起来、促其尽快合群;或者孩子纪律等表现不佳,影响到了别人学习,那就得放在老师身边特殊看护了;还有诸如视力问题、身心健康问题的都需要特殊关照。
如果家长提出此类问题,老师会为家长讲出理由。一般情况下,老师不会依照家长的要求而给孩子换座位。如果老师换了座位,就打破了一个班级的生态平衡,老师就得不偿失了,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建设了。
家长们往往认为“座位”是件“老师说了算”的小事,就是“给不给面子的事”。其实,“学生坐在哪儿”的问题是整个班级建设的大事,无论孩子座在哪里,都有其道理。
关于老师上课时的视野问题。学校的教室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建设,整个教室空间肯定都在老师的视野之下。从这个角度判断,上课时最直接能让老师关注的应该是最远的、最后一排学生,因为那里是视野“开阔带”,也是敏感地带,而在老师视野之下的第一排却是目光的最后“落脚点”。
所以,如果没有特殊原因,都要尊重老师的安排,因为只有老师知道“这个孩子应该坐在哪里”,家长选择的余地很小。当然,如果孩子有了特殊情况,老师绝不会漠视孩子的特殊性。
一个教室(一个班级),从空间角度是不存在“学霸区”现象的,因为没有科学道理。真正的“学霸”在哪个区都是“学霸”。
现在,有很多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参与学习,开展学习小组建设,执行“圆桌式”座位,大家围在一起学习,这种样态需要空间和条件,也需要考虑老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有很多专家研究出近百种座位排列样态,但需要适合学生学习特征和老师的教学风格。无论怎么排列座位,老师都会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教师的教学为主导,进行科学有序的建设与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