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19岁革命烈士陈琼林:“是上海大宅的二小姐
更新时间:2025-04-07
06:41 浏览量:4
清明时节的如皋烈士陵园,青松翠柏耸立,庄严而肃穆。 上午9时许,陵园工作人员张孝礼走到陈琼林烈士的墓碑前,俯下身子用毛巾轻轻抹去墓碑上的尘土,摆上白色的鲜花,虔诚地叩拜了三下。在进行完一系列“代祭扫”服务后,张孝礼给陈琼林的侄女郑小琼拨去电话。

“谢谢你们帮我祭拜阿姨。”电话那头,70岁的郑小琼声音有些哽咽,由于身体原因,今年她不方便舟车劳顿来到陵园祭扫,但她的心一直牵挂着长眠此处的陈琼林。 时间追溯到84年前,1941年的9月3日傍晚,新四军一师一旅服务团战士、中共江苏省如西县(今如皋市)委秘书陈琼林,在一场突围战中为了保护秘密文件而英勇牺牲,生命永远地停留在19岁。
富家小姐,舍弃安逸投身革命“每年的9月3日,是抗战胜利纪念日,然而对于我们家族来说,这是一个悲伤的日子。”陈琼林牺牲时,郑小琼还未出生,从她四五岁记事起,便开始对这位未曾谋面的烈士阿姨十分敬仰。 1923年,陈琼林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一个富裕的大家庭。1937年“七七事变”后,整个家族被迫搬迁至香港,后又举家迁至上海,居住在爱棠路(现余庆路)154号的一座大宅里。

“我的妈妈是大姐,阿姨是二小姐,在外婆的精心栽培下,俩人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郑小琼小时候常常不解,家庭生活优渥的阿姨为何会投身革命,到那么艰苦的地方去抗战?“听我妈妈讲,那时她会经常带一些《西行漫记》《大众哲学》这样的进步书籍回家,家里的年轻人互相传阅,或许在那时候,她们的心里就已悄悄埋下了一颗革命的种子。” “八一三”淞沪会战后,在上海读书的陈琼林目睹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一股革命思潮冲进她热爱祖国的头脑,常常在家人面前诉说旧社会的腐败,并提出想要改革旧社会的愿望。尽管陈琼林的母亲内心有些忧虑,但是陈琼林还是在她就读的苏州女子师范学校地下党的带领下,毅然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39年春,17岁的陈琼林亲自画写、细心刺绣了一幅名为《暮鸦斜带夕阳归》作品,悄悄留给她的母亲,因为她深知自己从此将踏上一条不归路。那年秋天,她和同学一起偷偷离开上海,到茅山地区参加新四军,在一师一旅服务团工作。 “阿姨是第一个离开家里的年轻人,当时她知道我妈妈也想去参军,于是抢先一步,她希望妈妈留下来照顾外婆。”后来,郑小琼常听家里的长辈回忆,“得知阿姨离开家里的那天晚上,整个家族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在码头和车站寻找,后来才得知,那天早上阿姨已经跟随地下党联络员通过小河道秘密离开了上海,到苏北参加抗日去了。”
生死关头,秘密文件比生命更重要“前几年,我遇到了当时阿姨所在部队里的一位战友,听她说,那时部队里的每个女兵头发上都长满了虱子。”郑小琼说,阿姨虽是养尊处优的大户小姐,可参军后丝毫不畏惧部队的艰苦生活,每晚背着背包与男同志一样夜行军,第二天照样精神饱满地投入抗战工作。

因为能歌善舞,陈琼林经常参加演戏,进行革命文艺宣传,鼓舞部队奋勇战斗,激励根据地人民团结一致,争取胜利。1940年夏,表现优异的陈琼林被党组织吸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跟随新四军一师一旅服务团到如西县活动,发动群众,组织武装,进行扩军工作。 “阿姨因为文化水平较高,被分配在县委当秘书,也在那里邂逅了她的爱情,县委书记罗白桦便是她的未婚夫。”解放后,郑小琼在上海见到了罗白桦,并亲切地称他“姨夫”。从这位“姨夫”的口中,也获悉了更多关于阿姨的抗战故事。 1941年9月3日,如西县委、县政府驻在董家庄(现搬经镇董王村)已有两天。晚饭过后,民政科长廖绪忠同志赶来向罗白桦汇报工作,19时左右,东面岗哨上突然响起枪声,紧接着就是一阵手榴弹爆炸声,驻石庄的伪军在一营长带领下分东、西、南三路包围了董家庄。 “当时董家庄东、南、西三面给敌人堵死了,只有向北突围,大家纷纷向屋后竹园冲去,跳水过河。”郑小琼说,她很难想象在生死关头,陈琼林是如何做到临危不乱的。“阿姨把县委的秘密文件、印章用被单包好,捆在身上后跳入河中,可由于河水太深,身上又背着很多物件,不通水性的她被河里长满的苇草缠住,在黑夜中渐渐沉了下去。” 微风吹散了浮云,暗淡的月牙儿以凄凉的光亮照着董家庄。激战过后,一同作战的同志们与村民在河里打捞失物,最先打捞上来的便是陈琼琳,彼时她的身上还依旧背着县委的重要文件。 “姨夫抱着阿姨痛哭了很久,含泪将她的遗体抬至王陈庄(今董王村)简俭安葬。”回忆至此,郑小琼早已泣不成声。
前赴后继,家族里出了5个新四军在郑小琼眼里,陈琼林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六边形女战士。“她到苏北参军后,也曾写信向家里报平安,可信中从未提过一个苦字,只说在那里‘读书’很好,让家里人放心。” “阿姨牺牲后不久,为了不使外婆对生活失去最后的希望,我妈妈考入上海复旦大学,以文学院教育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来投身教育事业。”郑小琼说,1938年—1942年期间,家族里有5个人参加新四军,他们前赴后继为抗日战争,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87年,郑小琼第一次踏上如皋的土地,“当时如皋党史办的一位工作人员找到我,根据罗白桦和当地百姓的回忆,阿姨的遗骸在无名烈士墓中被找到认定,如今骨灰安放在如皋烈士陵园内”。那一年,郑小琼将陈琼林的作品《暮鸦斜带夕阳归》赠送给了如皋烈士陵园,“我希望阿姨能够安息在那片红色土地上”。

“阿姨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孩子,她和我妈妈都写得一手好字。”郑小琼的书房里,一直挂着陈琼林留下的唯一的毛笔小楷。“每次看到这一行行苍劲有力的字体,就仿佛看到阿姨当年的赤子之心,也激励着我不断进步。作为革命烈士后人,一定要继承先辈遗志,爱党爱国。” 2023年,郑小琼带着家人一同来到如皋烈士陵园祭拜。“阿姨,你是我们全家的骄傲,如果你还活着,今年你该100岁了。”墓碑前,郑小琼泪如雨下,悲痛地诉说着思念之情。 “解放后,阿姨的老战友一直和我们有来往,不论在多么艰难的岁月里,大家都坦诚相待,互相信任,患难与共。”郑小琼说,这对后辈来说是一种无价的精神教育。 如今,郑小琼定居在上海,每年的9月3日,她都会走到爱棠路(现余庆路)154号的住宅前驻足良久,眼前仿佛又看到了那个穿着旗袍、喊着抗日救国的花季少女。